多年前,我在贵州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支教,虽然仅仅在那里待了两年的时间,却因为一个“布”月饼,让我永生难忘。
那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尽管学校对学生减免了各项费用,还免费提供一餐伙食,但因为山路陡峭又地处偏远,这里的人对学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劝学了好久,来上学的孩子并没有多少,我教的那个五年级,总共才十三个孩子。
我没有想到的是,支教的环境这么差,而那些孩子,也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刻苦认真,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调皮、捣蛋。特别是那个叫赵强的男生,极其叛逆。父亲因为残疾,脾气暴躁,一次家暴,让小强的母亲心灰意冷,离开了他们。赵强极不听话,上课看课外书,开小差,下课后,总是捉弄女同学。我对他有点儿厌烦,干脆把他安排到教室的角落里。
中秋节前夕,想家的思绪蔓延,上完课的时候,我常常望着窗外发呆。那天,顽皮的赵强溜到我身边,大声地问我:“老师,你在想啥呢?”也许是好久没有人这么关心我了,我那天改了以往严厉的口气,耐心回答他:“中秋节到了,我想家了,好想吃月饼。”我知道,这里的孩子,连月饼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肯定会好奇地追问我月饼好吃吗?哪知道接下来他说道:“老师,是那个‘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里写的那个月饼吗?”我惊讶极了,我没想到他居然知道这首沈兆禔的诗。我点点头说:“是的。”又转头问他:“你吃过?”他摇了摇头,但肯定地说:“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中秋节很快就到了。那天早上,我来到讲台上,照例拉开抽屉,突然发现里面有一个月饼形状的东西,我取出来看,那是一个手工制作的红色“月饼”,一边写着“中秋快乐”,一边写着“赵强”二字。我激动地走到赵强的身边,他的脸“刷”地一下红了,然后,他小声地告诉我,他借了奶奶的针线,又找了合适的布料,然后剪成同样的圆形,把它们一块块地缝起来……
我摸着那个“布月饼”,转过身去,泪如雨下。
这之后,我对赵强刮目相看。在我的耐心教育下,他再也不那么调皮了,他总是来我这儿蹭书,一捧上课外书就忘了回家。得知他有个作家梦,我积极支持他写作,经常在课外辅导他,支教结束的时候,我干脆把随身带的那些世界名著全都送给了他,并写了一句赠言:“小强,我相信你能成为一名作家。”
就在不久前的教师节,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洪亮的男中音告诉我,他是赵强,问我记得吗?我说当然记得,那个“布月饼”我一直留着。他忘了那个“布月饼”的事,可他告诉我,他虽然没能成为一名作家,但是现在生活得很好,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放下电话,我找出那个已经泛黄了的“布月饼”,笑着笑着,眼泪夺眶而出。
新闻推荐
“改革强军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强大的祖国、一流的军队是历史给予军改一代人的最好馈赠”——作为一部回顾强军成就、启迪强军未来的“走心”之作,大型电视纪录片《强军》的播出如同催征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