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子
初读爱伦·坡的作品是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一本美国国际交流总署编印的英文本文学读物《HighlightsofAmericanLiterature》上,我读到了坡的名诗《伊斯拉斐》和《安娜波儿·李》,并开始关注这位当时在国内介绍还不算多的文坛怪人。后来读得多了,知道这人在美国的文学地位相当高,当然也很有争议。争议包括两方面,一是他的文学风格,喜欢的说迷魅,不喜欢的说颓废;二是他的为人,欣赏的说特立独行,不欣赏的说自我中心。
为坡写一本传记,一直是我的梦想,一来了结我这些年对其人其作的用心阅读,二来也希望让更多的同胞读者,不仅喜爱其作品,也了解其生平,认识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爱喝酒,爱女人,有血有肉的聪慧男人。坡的一生不算太动荡,尤其是与同时代的欧洲作家相比,除了少年时代在英国念过几年书,他一生的绝大多数时光,都是在美国东海岸的几个城市度过的,当兵时去过南方港口查尔斯顿,此后主要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里士满活动。
坡一生爱着表妹薇吉尼娅,虽然也有一些绯闻,但总的来说,生活不算太放荡,社交圈子很小,基本上都是文化人,当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已婚文学妇女,如传记中提到的惠夫人、奥夫人、里夫人“安妮”、肖夫人等,本传由这些线索展开,探索坡的内心世界。坡本人是很看重内心世界的,宣称人心比宇宙更微妙,更值得探寻,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也正是对人心善恶世间美丑的专注探索。本书参考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记录描写了坡40年生命的点点滴滴,力求呈现生前原貌,避免抽象的总结。搜集的图片种类丰富,直接再现了19世纪美国东海岸的生活场景。
爱伦·坡的诗作不算多,按说收集整理会很容易,其实不然。这些作品长的上百行,短的只有两行,有的化名发表于杂志,有的写在日记簿或碎纸上,如《九泉》写在日记簿的夹缝里,从未示人;有的是小说的一部分,如《征服者蛆虫》出现在小说《丽姬娅》,《圣母玛丽娅》出现在小说《莫雷娜》等等;坡还喜欢用诗付酒账,做诗谜,散落坊间的即兴之作也不少。还有一些不同版本的修订诗作,把早期的作品略作改动重新发表,或者把原先的情诗改动后送给另一位女子,等等,各种情形都有,有的是坡自己改的,还有的甚至是别人改的,比如坡的版权委托人格雷斯沃德就擅自做过一些改动。
研究者通常认为,坡的诗歌共有60多首,但冠以坡诗歌全集的各种集子,收入的诗作略有不同,有的70多首,也有的只有50多首甚至40多首———哪怕同样是60多首,篇目也不一样,不排除这当中有赝品,比如有几首———《致伊莎多尔》《森林冥想》《乡村街道》等,被许多版本收入,但一直受到质疑,认为尽管风格与坡很相近,但作者不是坡,很可能是同时代人甚至后人的仿作。本译本收入的坡诗作共63篇。
坡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是20至30年代,晚期指40年代,世人公认坡晚期的作品最成熟,无论意象、意味,还是节奏、韵律,都达到相对完美的高度,看着入眼,念着上口,属于巅峰之作,也是英诗中的杰作,他的许多代表作如《乌鸦》《钟声》《乌拉吕姆》《致安妮》《安娜波儿·李》等,都是这个阶段写就的,因此本译本选译的作品,囊括了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所有诗作,之前的作品也大都选入,仅少数未选,包括坡的两首长诗《帖木儿》和《阿尔阿拉夫》,这两首诗分别写于1827年和1829年,虽然篇幅长,但更像是叙事习作,其艺术价值显然无法与后期作品相比。许多英文选本也未收入这两首长诗。
坡的诗集有不同的英文版本,各版本也有差异,比如用词、句式、分行、分段等等,有的是坡自己修订的,也有的是后人的改动。坡离世匆忙,生前没有整理出版过诗全集,比较完整的诗集是后人搜集他的诗作出版的,所以没有钦定本。本书诗作主要选自华盛顿广场出版社1951年口袋本,同时参照了一些其他版本。译诗的排列顺序想说几句,本来想按写作先后排序,分成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三辑,这样编排固然可以看出坡诗歌风格变化的脉络,但把坡的早期作品放在最前面,无益于读者了解其作品的艺术精髓,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代表作放在前面比较好,这也是诸多英文版通行的做法。
(《乌鸦———爱伦坡诗歌与传记》,沈东子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新闻推荐
安哥拉,铁路工地上铺设铁轨的中国工人。视觉中国资料第三届对非投资论坛日前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来自中国与非洲的400多名政府官员、企业家、金融机构代表、专家学者等,围绕能源、农业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