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族里的长辈过世,我匆匆请假后便和父亲一起踏上返回老家的旅程,而这趟看似普通的奔丧之旅却一直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
也许是出身教师家庭的缘故,父亲骨子里一直是传统思想的拥趸,信奉叶落归根的古语。步入知命之年的父亲,这些年一直坚持写一些回忆类的散文。从父亲的文章中,我多了些对故乡的了解。盘亘的乡道,车子始终开得不快,每每路过一个村庄,父亲总会说一些关于村寨的往事,我也不由置身其中,那片养育祖辈的故土对我来说是多么熟悉和陌生。我真不敢相信,离开故乡时只有6岁的父亲是从哪里了解到那么多关于故乡的信息,静心一想,答案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是对故乡发自心底的爱恋。
大山深处的故乡,如今也变了个模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背井离乡外出闯荡,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家乡建起了一幢幢小楼。回想儿时还需小玲表姐牵着走过的羊肠小道也已经被水泥路取代。席间父亲与叔伯们用着家乡话交流着,言语间透着浓浓的乡情。岁月的痕迹印在每位亲人的脸上,父亲一一向我介绍,毕竟我已经好些年没有回到这片故土。看着叔伯亲切的目光,我的眼角不免微微有些湿润,在这里,没有市井的窃啮斗暴,满满都是长辈的关切之意。正是这份纯净的心灵,给了生活的恬静,带来了快乐纯洁的生活。老一辈的人很少走出大山,在喧噪浮华的现实生活中,守住本真,不屈不挠克服生活的困苦,做真实简单的自我。这是他们一直想要传承给子孙的精神,也是故乡最宝贵的财富。
人世浮华,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走出大山,选择背井离乡南下淘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不少人选择在外安家立业,重逢时,不再是熟悉的乡音,而是青味十足的广东话,谈论最多的是开多少万元的车子,住多少平方米的房子,吹嘘着外面的见闻。也有人,春节时风光的回村,赌桌上走一把又灰溜溜地继续到广东务工。一样米养百样人,对这些我虽涉世未深,但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远嫁香港的小玲表姐每每回乡依然一口流利的乡音,仿佛一股清流直暖人心。谈起儿时的过往,我们都不由得会心一笑。两个大山走出的孩子,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击圩上人异样的目光。谁说吃着玉米南瓜长大的孩子就比不上吃着大米长大的圩上子弟?
短暂的行程,亦像是人生旅途,我们因着各种缘由选择他乡,而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乡。他乡的风景再美,感触再深,少有人会流连忘返。当亲人的身影在后视镜中慢慢变小,手上渐渐失去握别的温度时,有一个声音却在内心不断回荡:常回家看看!
新闻推荐
湖南省刘氏联谊会一行人在排头乡黄荆坪村刘本超家询问族谱情况。刘强东寻祖一事经网络发布,引起了湖南人的关注,特别是家门“刘姓”人士的积极参与。大家要么翻箱倒柜拿出家谱对照,要么询问父辈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