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万根欧美黑杨倒下了。2017年12月31日,这是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湖南全部清理洞庭湖湿地9万多亩欧美黑杨的 “大限”。根据记者现场了解,以及湖南省环保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洞庭湖核心保护区欧美黑杨已经提前全部砍伐。 (《经济参考报》1月2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外来物种的欧美黑杨开始引入洞庭湖区,成为造纸用林。它生长快,高大挺拔,林木蓄积量多。然而,大面积种植的恶果很快显现,素有湿地“抽水机”之称的黑杨,加速了湿地陆地化,防治病虫害期间喷洒的大量杀虫剂更是对湿地植物造成毁灭性打击。更严重的后果是:洪水期时杨树林囤积淤泥阻碍行洪,极易导致洪水蔓延造成人员伤亡。
对于黑杨林的生态风险,在当时并不缺乏预警。 2003年4月,一篇《洞庭湖区广植杨树是否另一形式“围湖造田”? 》的报道发表在一份名为《环境时报》的报纸上。报道警示,以竞赛的方式,在洞庭湖区广种黑杨林可能会带来生态灾害;而同样是在2003年,新华社记者也发出报道“警惕良田种树风”。这之后,当地相关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却并没有有效阻止黑杨林的疯长。
蕴含着如此大生态风险的黑杨林,为何能够一路向着洞庭湖区肆意延伸,这里面除了“经济利益”对具体栽种者的诱惑,地方政府的短视和行政之手的推波助澜显然难辞其咎。据报道,当年南洞庭湖周边各县市几乎都制定了详细的欧美黑杨发展规划,采取“政府出资奖励”“典型引路”等方式大力推广。如果有乡镇干部“种树不力”,还会被问责。可见,地方政府不仅未能尽到保护洞庭湖湿地的职责,反倒还成了破坏行为的推动者。
黑杨林由种到砍,不仅突显发展与环保的失衡,其背后更暴露行政决策权的失控和纠偏机制失灵这一根本性问题。
虽说当时出于GDP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盲目、短视的倾向,但若相关决策存在 “缓冲地带”,从媒体报道到专家的建言,能发挥应有的监督和纠偏作用,或也不至于要在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后,再来清理300万根黑杨。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一现象持续了近30年,被预警的生态灾害也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为何只有等到中央环保督察后才能开启有效的纠偏行动?砍掉黑杨林之外,又该由谁来对被破坏的湖区生态环境负责?
所以,黑杨林在洞庭湖区的命运变换,除了给出环保教训,亦再次重申了一则有关于权力的常识:若不能对行政决策权建立有效的制衡和监督程序,我们就很有可能看到行政权力将“非理性”的一面展现到极致,将“荒诞”进行到底。
对于黑杨的快速清理,在当地被塑造为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要求的正面案例。然而,不能不反思,“黑杨风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行政冲动压倒民主决策程序的积习不剔除,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行政纠错机制,滋长黑杨的行政土壤,同样可能开出其他的 “恶之花”——不仅是在生态环保领域。 摘自《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据温州都市报1月5日报道:结婚,对于两个相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但曾几何时,这份甜蜜却开始变得异常沉重。温州结个婚到底要多少钱?去年10月刚结婚的90后鹿城区小伙陈奇(化名)粗略计算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