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妈妈刘淑琴(右)和两个女儿玩游戏(5月3日摄)。
清晨6点半,刘淑琴起床。
打扫房间,做好早饭,叫醒女儿,送去上课……一整天她都在忙碌中度过。
她的生活,因这些孩子而变得不同。
“来,妈妈教你系扣子,看,把这个对上,好,这个手抓着扣子,穿过这个眼。”
刘淑琴已经手把手教了3年,7岁的小女儿小颖(化名)还是不会系扣子。
“妈妈看看漂亮了没,眼睛看着镜子,自己照一个,看看漂亮了没?”
一边给大女儿小丁(化名)梳头,一边试着跟她交流,而18岁的小丁只能低声吃力地说出三个字——漂亮了。
孩子们的回应很微弱,刘淑琴却已经很欣慰很满足了。
这是两个特殊的孩子,小颖是先天愚型,小丁精神发育迟滞,理解和沟通能力很差。
“这些孩子先天发育不好,反应比较迟钝,要反反复复给她讲,小女儿7岁了还是不会用筷子。”刘淑琴说。
因为患有先天疾病,小丁和小颖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被收养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受益于家庭寄养这种新型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两个孩子先后来到了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惠丰村的刘淑琴家。
刘淑琴从2003年开始成为寄养妈妈,那一年,3岁的小丁来到了她的身边,当时她自己的儿子15岁、闺女13岁。
“她来的时候皮肤白白的,因为自己孩子大了,现在来了个小孩,所以家里人都特别喜欢,我老公就抱着她串门子,邻里都说,得了个小女儿,高兴得很啊。”刘淑琴回忆道。
养大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照顾小孩算是很有经验了,但这次却超出了她的想象。
刘淑琴说,小丁刚来的时候呆呆傻傻的,动不动就尿了,大便拉裤子里了,照顾起来很费劲。
“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早晨吃完饭就带着两个孩子来家庭寄养工作服务站,大的在手工室学刺绣、穿珠,小的在特教室进行康复训练,上午下午,一直坚持来。”刘淑琴不仅要当孩子的母亲,还要当她们的老师、陪读和康复训练师。
从38岁到53岁,这些和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占据了她人生整整15年宝贵的时光。
“我自己有2个孩子,在我家前前后后寄养了10个孩子,等于说我有12个孩子了。有时候别人也问我嫌弃不,我说自己也是母亲,也有孩子,我把这些娃娃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谁会嫌弃自己的孩子呢!”刘淑琴说。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王优玲)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人民银行、公安部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治理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先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提取额度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