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基层社区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破解社区参与不足、自下而上议题形成难、诉求资源对接不精准等问题?上海宝山区以移动互联网为契机和载体,以改革精神解决基层治理堵点和难点。诞生于2017年2月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治理系统“社区通”,成为该区交出的一份答卷。
最新数据显示,“社区通”上线至今已聚拢了全区462个居委、103个村,64万余名居村民实名加入,覆盖48万余户家庭,解决问题5.1万余个。“社区通”成为宝山的社情民意显示器、问题解决推进器、基层组织力放大器。
群众路线“走新”更“走心”
刷朋友圈之前先刷一遍“社区通”,已成为淞南十村党总支书记刘红玉的习惯。
刘红玉演示了“社区通”的界面:“宝山大调研”“i茭宝山”这两个版块由区里管,“社区公告”“党建园地”“议事厅”“居务公开”“物业之窗”“业委连线”“警民直通车”“家庭医生”“公共法律服务”等版块由社区管,其中“党建园地”归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直管。
刘红玉说,自从有了“社区通”,曾经的“熟人社会”又回来了,“‘社区通’拉近了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工作好做多了,心也是热乎乎的。”
依托“社区通”,群众路线“走新”更“走心”。宝山区建立起“居村民—居村—街镇—区”的社区治理架构,健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工作体系。街镇是基层大治理单元,全区形成完整工作系统,区、街镇各部门加入后台提供支撑。互动方式也正发生改变,居村民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之一,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沟通变得更加多维、清晰。
破解“难点”和“顽症”的推进器
在吴淞新城楼道里、小区停车位上有很多已经废弃的自行车,时间久了,一直堆放在那里没人理,占了空间还影响小区“颜值”,怎么办?居委和物业决定通过“社区通”开展“僵尸”自行车换领生活用品的“绿色当铺”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响应。党总支将回收来的“僵尸车”做成两片展示护栏,招募志愿者为其涂上色彩,彩绘后的自行车护栏成为吴淞新城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两年多来,宝山区各居村努力破解基层治理的难点和顽症,涌现了大量鲜活的创新实践案例。据统计,已有12万余名居村民通过“社区通”这一平台,参与所在社区公共议题的协商讨论,产生社区议题2.1万余个,形成公约和项目2100余个。
年轻人成为“社区通”主角
“社区通”的出现,切实改变了居民自治的参与结构。数据显示,大量上班族通过“社区通”在线参与社区治理,50岁以下群体占比达60%,社会组织还在线开设了612家公益服务店铺,全方位甚至点对点服务居民的各种需求。
“‘社区通’让我们多了眼和嘴,群众需求从‘隐性’到‘显性’。”罗店镇党委副书记汪碧云说,“有了‘社区通’,居村党组织让群众随时随地‘看得见、找得到、叫得应’。”
晚上9点半,呼玛二村的徐先生在“社区通”私信居委会干部王清,说邻居还在练琴,影响休息。次日,王清等上门了解情况,原来邻居小顾以教授琵琶、古筝为业,于是便邀请她到新开放的社区公共客厅练琴。小顾很感动,主动表示免费教居民学琴。古筝班信息发到“社区通”,不少人点赞:“矛盾常有,换位思考就能解决”“解决邻里矛盾,噪音变美妙音乐”。
从前,来找居委会的都是阿公阿婆,而“社区通”的主角是年轻人,自称“通心粉”。有位黄先生,常在“社区通”上向王清提问。后来一现身,原来才30多岁,“我就想看看‘社区通’会不会热闹一阵就‘熄火’了。长时间观察下来,很赞!”
新闻推荐
除了日常消遣娱乐,短视频传播知识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知识类产品越来越吸粉 “我用短视频来学习”
赵春青画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活跃于抖音、火山、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他们在满足自己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