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艺术漫谈教师课堂教学》一书的扉页,上面便是作者简介,作者王明友是地理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名教师”,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编教辅用书五册。尚未走进他的书,便先对他肃然起敬,更是有点迫不及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个老师该如何才能成长到这样的高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个老师,该如何才能培育好学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个老师,该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个老师,该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素养。
带着这么多“迫不及待”,我怀着虔诚的心,翻开书页,流连其中。跟着作者的文字,从“教学有术”到“驾驭语言”,从“导入有法”到“启发教学”,从“巧设提问”到“课堂节奏”,从“板书设计”到“完美结课”,我仿佛静坐于王老师的课堂,看着他从开课到结课的全过程,感受到教学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课堂上的他,该是多么地从容潇洒,该是多么地风趣幽默,又该是多么地简练睿智啊。我也能想象得到,课堂上他的学生们应该是思维灵动、热情高涨、眼界开阔、收获颇多的。师生相融,我想,这就是理想的完美的课堂吧。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王老师的书,如一面明镜,清晰地让我看到自己的课堂。学生怎么读书又拖沓了?学生怎么又不举手了?学生怎么又趴在桌子上了?学生怎么又没把练习做对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如同祥林嫂似的,见谁都得抱怨上几句,倾诉上几句,总埋怨说现在的学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观人再观己,有对比才有反思。和王老师书中所言相比,发现自己可能真的没有掌握“课堂教学艺术”。
王老师在说中写到,“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的,课堂教学要综合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因素,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灵活地、高水平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综合因素,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部分。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反思,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提问明显缺乏语言艺术。
记得以前在柯村上《凡卡》,孙智国校长听后跟我交流说,程瑛啊,你这堂课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嘛。四十分钟里,你一共提问了52个问题,学生人均一题多。当时听了孙校长的评价还沾沾自喜,如今看完王老师的书,才有点回过味来,孙校长那是在委婉地批评我课堂提问过于随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过多的提问还将文本肢解,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和学习。
带着自愧的心,我再次走进王老师的书,去研读一名老师提问的艺术。
知道了提问要“四杜绝”,不要“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深(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要“四做到”,要在关键处设置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结构要简明合理,使学生一听就能了解其意义;难度要适当;问题要新颖,不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
有人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看教学环境中师生的交流是否成功、有效。由此可见,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是多么重要。
行者无疆,智者无域。读一本好书,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会拓宽我们的心路。我也愿做行者,在书海遨游、学习;我更愿做智者,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艺术,让我的学生行走其间,流连于此。
新闻推荐
通讯员马克马铭敬贤思齐,学海飞舟,炎寒苦读,笄冠年华书誓言;怀圣感恩,书山舞剑,沟壑魁横,如歌岁月绣锦篇!10月27日,市一中己亥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