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姓女孩作品《雷霆战警》封面岑姓女孩据称一天能写2000首诗。
□本报记者李雪萌
六年级小学生写出博士水平的基因突变论文、三年级小学生提取EGCG研究裸鼠肝脏肿瘤、16岁女孩日写两三千首诗……在中高考季、家长们神经极度敏感脆弱的时候,这些“别家孩”系列扎堆涌现,令网友们惊呼:这哪是后浪,直接就是海啸!
虽然舆论更多在质疑这些“神童”的真实性,但不能否认天才确实有——要不没法解释达·芬奇、开普勒或者冯·诺依曼们的存在。对咱们来说,与其争论小学生能不能独立搞基因研究,不如更多讨论怎么保护真正的少年天才。
神童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这些天,神童争先恐后来拍了拍你,大家被拍得有点呆!
先是一则昆明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大奖的消息引发关注。
紧接着知名博主“丁香医生”又曝出“医学神童系列,小学三年级入场”。称华中科技大学附小三年级和五年级的俩学生,提取小鼠的肝、脾等内脏建立癌症模型,探索EGCG抗肿瘤效果,也获国家级创新奖。
当小编在为“人家三年级就写论文获大奖,而自己连‘EGCG’是啥都不懂”而惭愧时,更大的打击来了:
浙江慈溪一女孩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还创立了多个品牌,还是一家杂志社“记者”和新闻网站区域运营中心的负责人……
这些小小年纪就取得耀眼成就的“后浪们”,令万千网友陷入了热烈讨论:
“我连‘基本原因’都经常搞不懂,人家都在研究‘基因’了,我不配做一名小学生。”“硕士博士也就图一乐,搞科研还得回小学。”“相信再过几年,在登月飞船团队,光刻机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名单里,也可以见到小学生的名字了,想想还是很激动!”
“二十天就赶上了乾隆一辈子”“如果是曹植的话,一天也要走上一万四千步了”“让我一天抄三百首词、两千首诗,也是极难做到的”……
舆论关注之下,一些背景逐步被披露,事出各有因:三天搞懂基因学的昆明孩子,其父是该国家重点课题的负责人,是位研究员。研究员老爸已经道歉,并交回了所获奖项;搞小鼠研究的武汉小姐俩,父亲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但是没参与女儿项目,并表示不希望事件影响到孩子们;而那位赛过李白不让苏轼的少女诗人,其父则坚称“宣传并无夸大成分,女儿的写作能力都是真实的”。
神童频频出没,有看热闹的网友顺带深扒了一下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除了陈同学,本届青创赛上还有许多让硕博生感到汗颜的精彩项目”;“去大赛官网查了最近五年的获奖作品和名单,那真是亮瞎眼睛,以至于都怀疑我国的科技水平是不是已经宇宙第一了”;“我不是质疑你们个别作品,我是质疑在座百分之九十的作品!”
一位研究所人员坦言:近年来一些中小学获奖作品的水平之高,确实令人感叹,有一些成果需要数年的持续实验、观察;有一些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大力介入,相信是无法完成的,比如小学生研究导航系统等。
人间有天才 只是非你我
在很多个历史时期,咱们国家对“神童”都有一种执念。
京剧《辕门斩子》和《三娘教子》里,有一段几乎完全一样的唱词:
秦甘罗十二岁身为太宰,石敬瑭十三岁拜帅登台。
三国中周公瑾名扬四海,七岁上学道法人称将才。
王春娥以这些神童天才为薛倚哥树立榜样,杨延昭也以他们的事例来对比杨宗保的不肖——“别人家孩子”的教育方法,源远流长!
神童之NO.1,十二岁就被拜为“上卿”的甘罗,是正经进入《史记》的人物;石敬瑭就不说了,毕竟政治上犯过错误;周瑜也是少年才俊,虽然其“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的事迹,多来自戏文或者《八扇屏》等不太靠谱的说法,但至少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理想。
著名的神童还有圣公项橐,七岁就被孔子当做老师;神算子桑弘羊,因为擅长计算,十三岁成为汉武帝身边的侍中;再如孔融、陆绩,都是少年成名、“文章绝世代、豪气贯长虹”之人;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六岁能文、七岁能诗的神童特别多,像江淹、何晏、孙亮、潘岳、张华、王戎、左思、谢道韫等等。要是十几岁了还没个十里八乡的名望,都不好意思出去做官。当时还出现了《幼童传》这种专门记载神童故事的书。
《三字经》里有一段是: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这一段称得上是“神童开会”,这些神奇的故事被一代代孩子喜爱(痛恨)传到今天,还将会继续传下去。
可见神童总是有的,只不过不是自己家孩子。更何况,不能否认有一些人的确是如“神降”一般来到世间,否则无法解释他们那些巨大的、全能的、上千年无法复制的成就。像行走的百科全书达·芬奇,“在他之前我们都是瞎子”的开普勒,被量子力学、数学、经济学界都奉为大师的冯·诺依曼(还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等等。
冯·诺依曼也是一位“神童”,六岁能心算8位数除法,八岁学会微积分,十二岁读懂了函数论,十七岁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不久后掌握七种语言……
日写千诗的岑姓女孩的消息曝出后,在小编的同学群里掀起了一场热烈讨论,毕竟一群毕业于上世纪的中文系的人,谈到诗与远方,大家都还有些情怀:
——不可能,不到一分钟一首,不眠不休!
——突然感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很矫情。
大部分人在质疑一天两千首诗是否可能时,一位同学淡然发表了看法:
——其实生活就是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写,每一句话、每个举动,都是诗,这样看两三千首并不多!
此结论一出,大家都释然了:是的,每个人对诗的理解并不相同,与其纠结议论别人能不能写这么多诗,不如尽力将自己的生活过成诗!
神童的“后来呢”?
影片《社交网络》的第一句台词,是刚考进哈佛的扎克伯格在一个小餐馆内对女友说:“在中国,天才的数量比美国人口还要多!”
自己就身为天才的小扎对中国并没有什么误解,以中国孩子的勤奋与刻苦,至少在青少年之前的阶段,咱们的成绩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大国。有个段子说:“——五岁孩子四千单词量够吗?”“——要看在哪儿,在美国够了,在海淀还不够。”
看看身边那些学着钢琴、游泳、击剑、网球,练着奥数、珠算、英语、编程的孩子,哪一个都超过了同龄时的乔布斯和马斯克。令人遗憾的是“后来呢?”这些勤奋的孩子为什么大都伤了仲永?
不少人质疑,当下的学科竞赛体制,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科竞赛,已经成为精英再生产的制度工具。但即便是这种制度,似乎也并没有生产多少精英。
需要反思的其实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对“成功”的理解,以及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个人选择。
前段时间有篇《第一届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现在怎样了》的文章被广泛转发。其中最被关注的宁铂,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19岁成为中国大学里最年轻的助教,但1998年他在电视节目中却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四年后,38岁的宁铂突然宣布出家为僧。目前有消息称宁铂已经还俗做心理咨询。
今天的后浪们令人羡慕,其中也包括了后浪拥有更优秀的父母,本身就优秀的父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起点。希望这些父母们不要操之过急,帮助孩子正常地成长;社会与公众更应有理性的心态:天才有,天才不常有,让社会规律自己选择!
新闻推荐
走进汉字文化的生动江湖 读《白鱼解字:流沙河讲汉字》 黄东光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符码。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就是探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历史。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