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消费陷阱几乎没有花样,却让老年人频频中招。77岁的张大爷近年因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此后接受了6次化疗。在治疗中,张大爷一直很焦虑,害怕身体越来越差。为此,他开始购买各类保健品,觉得化疗药物对身体有毒副作用,保健品吃下去能帮助身体“解毒排毒”。
这些年,只要有人推销保健品,张大爷几乎都掏钱购买。且不说这些保健品的疗效真伪,家人帮他算了算,光费用每年要花费近10万元,劝了无数次无效。关键是,在花光自己的积蓄后,张大爷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在子女的一再恳求下,张大爷被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上了囤积症。令人无语的是,住院期间,他竟然还借用病友和陪护人员的手机,和推销人员联系,将保健品买到了病房里。
为何老年人愿意入虚假保健品的坑?为此,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三科主任陈梅芳结合老年精神学、心理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分析:
有心理因素 也可能是身体病变
张大爷的情况并非个例。陈梅芳表示,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对健康长寿的向往
随着年龄渐长,身体各项指标偏离正常。不想变老、不想疾病缠身、不想拖累子女等心理,让中老年人对借助外力维系健康的想法更为迫切。城市退休的老年人因收入来源稳定、经济实力较强,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力。
为了消除寂寞孤独
购买保健品的大多为退休人员,时间较为宽裕,加上许多人不和子女住在一起,会觉得孤独,所以需要找些事情做。这些老人愿意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免费游等,在他们看来这是不与社会脱节的一种方式。在这些群体活动中,老人们听销售人员从“叔叔阿姨”到直接改口叫“爸妈”,从热情拥抱到聆听他们的倾诉,老人们感受到了被关注、被重视,信任和依赖在老年人和销售人员之间一步步建立。在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等多重影响之下,老年人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甚至成为保健品的忠诚用户。
信奉是药三分毒
有些中老年人受“是药三分毒”观念影响,对药物特别是西药相当排斥,但认为保健品是无毒的,很多人认为“保健保健,就是保护健康的意思”。
疯狂购买其实是种病
少数中老年人热衷于购买各种保健品,也有可能是病理性购物,即俗称的“购物狂”。他们也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购买时的开心满足。至于买来后用不用,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这些人患的有可能是躁狂症或抑郁症,也有可能是老年痴呆。
总结:
子女陪伴关心是治疗良方
老年心理科专家表示,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实际上都与子女关心关爱有密切联系。
许多老人虽然不和子女住在一起,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但其实他们很在意一些相处细节。作为子女,应该尽可能多看望陪伴,如果不能经常见面,打电话、发视频都可以慰藉老人情绪。同时,可以把权威媒体刊发的健康养生知识以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案例转发给老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养生观。
子女还应定期陪老人体检,时常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控制好老年慢性疾病。一旦发现老人情绪在短期内有较大波动或出现异常,子女应及时带他们就医,尽早治疗。
戴虹红 据《浙江老年报》
新闻推荐
在明知寄件人销售假药的情况下,一快递员仍帮助其收货、发货、保管货物,还因此领取额外的报酬。3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