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歌颂母爱的诗,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起多少游子的共鸣。
孟郊的另一首《游子》,同样脍炙人口:“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母亲节将至,萱草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母爱的象征;今年春节期间讲述母女深情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就有一首插曲名为《萱草花》。
在西方,康乃馨作为母亲的象征只有百余年历史;在中国,千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母亲之花,那就是萱草花。萱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为要去寻一株萱草种下以表思念之情。后来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者,萱草也,“谖”意为“忘”。西晋《博物志》曰:“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我们日常食用的“黄花菜”,又称“金针”,就是萱草的一种。
“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萱草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人称父为“椿庭”,用“萱堂”“萱室”“萱庭”等指代母亲。母亲的生日称作“萱辰”,为女性长辈祝寿要尊称“萱寿”,给母亲的祝寿联语常有“萱草挺秀辉南极,梅萼舒芳绕北堂”“蟠桃子结三千岁,萱草花开八百春”等。古代牌匾上常见“萱堂集福”“萱堂瑞集”等字样,皆系为母亲添福添寿之意,“萱堂衍庆”则意为祝母亲福寿久长。
萱草花为历代文人笔下的常见题材。曹植在《宜男花颂》中,赞其“其晔伊何?绿叶丹花(华)。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元代王冕有一首诗:“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他画了《墨萱图》,还题诗曰:“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描写了慈母倚门盼子归来、游子在外思念的心情。到了明代,唐寅为母亲祝寿时写下咏萱草花的佳作:“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
萱草花是献给母亲的花朵,也可用于贺寿,在古代画作中常见。古人常把萱草花与松石一同呈现,祝寿意图不言而喻。明代画家陈淳的《松石萱花图》中,萱草花作为远景,一朵盛开,其他含苞,另有松树挺立,光华竞发;湖石一丛,墨色淡雅,疏爽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宋代画家李嵩的《花篮图》中,编织精巧的竹篮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中有两朵萱草花一粉一黄,从花丛中探出,花冠高高扬起,仿佛仍在生长。萱草花虽不在画面正中,却依然醒目。让人观后感到十分亲切,小小的花篮折射出大自然的蓬勃与朝气,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注跃然纸上。在南宋毛益的《萱草游狗图》里,但见数株萱草花掩于奇石之后,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含苞待放;一只大狗扬尾张嘴,下有两只小狗正在嬉戏。旁边,一只小狗注视着另一只,欲扑昆虫,神态机敏的样子引人注目。这里借描绘母狗对小狗的关爱,对应萱草花,引申到亲情。除上述的松石等长寿象征外,与萱草一同出现的还常有牡丹、凤凰等意象符号,以示其高贵不凡。
萱草花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其色艳丽,橘红或橙黄;可观赏,还可入药。中华民族注重孝道,也有华胥、孟母等光辉母亲形象。
作为中国的母亲花,萱草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物象;今天,国人也在重新认识和传递其文化价值。
新闻推荐
你笑起来真好看5月7日,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的学生们在“笑迎世界微笑日”活动中手举笑脸卡做游戏。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