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董希文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整整百年。百年峥嵘岁月,人们浴血奋战,同仇敌忾,中华民族才得以再次屹立于世界。在这段激情澎湃的历史中,艺术作品饱含爱国热情,激荡人心,成为回顾建党100周年历史时不可磨灭的一角。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远洋归来,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他们以笔杆代替刀枪,他们以墨纸取代火炮,用作品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中,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自本期起,特推出“建党100周年中的艺术作品”系列,通过回顾百年征程中那些值得纪念的艺术作品,向心系祖国的艺术家们致敬——
在中国艺术史上,很少有作品能享受进入历史课本的殊荣。从这点来看,说董希文《开国大典》是家喻户晓,恐怕并不夸张。董希文《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大庆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当董希文在1952年接到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任务时,他才37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教授。1951年年初,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画展。中国革命博物馆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象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人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采用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的艺术处理手法,去选择画面构图。
董希文先画了一张草图,征求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的意见。草图上,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外,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里,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却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另外一个是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显得更为开阔。
为了创作《开国大典》,董希文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接房顶,下贴地板。作画时,他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当《开国大典》已完成七八成时,董希文的老友、油画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画室参观。讨论中他们发现,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应受立足点造成的透视缩小的限制,有必要加高几分。虽然加高不到一寸,但工程不小,为了使画面不留痕迹,董希文用稀料谨慎地把原画部分洗去,重新画了一遍。从开始创作到局部修改完毕,董希文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1953年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参观《开国大典》油画作品。毛泽东称赞:“是大国,是中国。”
《开国大典》被载入中国艺术史,并不仅仅因为其主题的宏大,还因为其艺术上的突破。《开国大典》采用了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手法,艺术处理很大胆。要知道,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写实传统占据上风的当时,要将表现和现实融合,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如前所述,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宏阔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开国大典》的草图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从一般的构图规律来看,似乎失去了平衡;其次董希文还把按一般透视规律应该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大大放宽了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非议。
在色彩的运用上,《开国大典》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画天空,不论面积多大,适宜一次涂好,为了将天空画得干净统一,或上下有意识地变化,天色用大碗预先调成上、中、下三层颜色,免得在调色板上拼拼凑凑调得很乱。而调上、中、下三层天色,又应先调上空色,中层色再加白粉或添点其他颜色,就成了下层天际色。《开国大典》的天空画得干净利落,明朗美丽至极。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画中张澜长袍上的褶皱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专等到庆典才穿上去的。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得很白,而是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该作品画面,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油画用色法,糅进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油画,作为红色经典,是对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是国家画语。它充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以及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觉践行。该油画作品,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的集体记忆,不仅超越了以书写的语言对历史的红色记忆,更是以画语完成了多元的视觉想象:在红色记忆下,去重塑新中国。
新闻推荐
@中国新闻网5月8日消息,据应急管理部消息,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等部门对4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