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于德清
于德清,浪迹京城多年,渐成比较靠谱文艺中年男。有时严肃,有时调侃,多数时候神经大条。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在下浅陋,出身中文,研习过美学,而不是美术,所以,知道木心先生也晚。一年多前因其去世而成新闻,才知道有这么一位老先生。“木心是被遗忘的文学大师”之论,好像正是对我这种人说的。
这两天,关于木心的争议再起,有文学批评家说,木心被人为拔高了。这倒有些像童话故事,有人竟然站出来说,皇帝并没有穿什么新衣。于是,驾鹤西去的木心先生又作为话题,强势复出。为其辩护者有之,而“伐木工”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比如,有诗人兼文化商人者,就很不喜欢木心这样的“老清新”。
木心于改革开放之初,就远遁美国,即便被国内遗忘忽视几十年,似乎对他的生活和写作也没什么影响。虽然,有人觉得“老清新”标签对木心来说还算不错。然老清新和小清新都算不上绝对的正面褒奖。如果说,小清新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情小调,和让人会心一笑的小聪明小智慧,老清新说得刻薄一点,或许就是文人趣味加小情调加思想浅薄的代名词。
于正统的文学界,老清新成为文学大师,恐怕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一件大事。把老清新的作品拿出来摆一摆,即可发问,你的作品里怎么没有家国情怀呢?历史的沉重、岁月的沧桑、时代的磨难,怎么到了你的笔下,只是一丝淡然的伤怀?另外,你怎么能没有长篇小说呢?文学大师都是有硬指标的,况且,你这老清新还是一位搞美术出身的……
木心著作的编辑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说,木心是被文学评论界长期回避的。这些年来,几乎没有来自正统文学界的评价。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大概就是隔行如隔山。木心在美术界这边写文章,文学界在山那边就是看不见。几十年后,木心被人推广到了山这边,于是也终于来了评价,却是负评。对木心的争议背后,有没有摆不上桌面的理由?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种猜测,双方也都没有明说,一个个都在那里拽什么时代、文学、美丑、抵抗等等大词,高尚无比。高手过招往往总是有洁癖的,风卷残云却又片叶不沾身。但是,毁誉双方主力出身之鲜明,似乎也足够说明问题。如今一些领域的专业分工之明确、壁垒之森严、地盘边界之清晰,绝不能小觑。
怪就怪,木心先生不好好作画,还写文章,还讲日本文学,居然还讲出了不少错。怪就怪,木心的弟子陈丹青老师,不好好画画,批评这、批评那,进入了思想界,还用自己的大喇叭在文学界进行广播。虽然,陈村老师是专业作家,看了木心就惊为天人,但遗憾的是,他不是文学批评家,也不在北京,也就只能大音希声了。所以,现在的结果就是,美术人搞跨界,让文学院的教授用“砖业”批评,迎头痛击。
用木心先生的风格概括一下此事,或许可以得出两句格言———其一:跨出界不一定是好事,跨得太大,容易扯到别人的蛋。其二:对一个死去的人评价太高也不一定是好事,死者不能复言。
新闻推荐
■美国大师赛最年轻的参赛者、中国小将关天朗踩线晋级第二阶段,成为大师赛最年轻的晋级者,也是大满贯赛上晋级的最年轻球员■英国《金融时报》将关天朗称为中国体育变革的推动者、新的中国体育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