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20年了,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勇敢而又有责任心的农民,是一位历经坎坷磨练的老人,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
父亲6岁丧父,跟着祖母寄住在外舅爷家。为了生活,挖野菜,拾柴禾,做帮工,苦难生活铸造了他刚毅的性格。解放后,他很快成长为县人民代表以及生产队队长,直到70岁高龄,仍不辍劳作,还参加县农业技术团,到河南虞城县等地区当技术员。因为技术过硬,其声名远扬。
1939年日本鬼子沿津浦线南下攻占了滕县,并进行了疯狂扫荡,进我们村时,村民们已转移,可父亲不甘心鬼子胡作非为,他又潜回了村,跟少数村民一起与鬼子拼杀,使得全村人化险为夷。后来在县里抗战胜利庆功会上,父亲戴上了大红花,那朵红花他珍藏了多年。
解放初祖母病重,父亲放下了忙碌的农活,整日整夜地伺候祖母,大夫请了一位又一位,可效果就是不明显。为了给祖母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还卖掉了二亩地。可是天不从人愿,半年后,祖母还是去世了。父亲悲痛欲绝,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姑姑刚刚丧夫,生活艰难。父亲便把他们娘四个带在身边照顾,对姑姑的孩子视如己出。一次表哥病重,父亲去东沙河为他取药,由于连天大雨河水暴涨,父亲毅然跳进了洪水中,几次被大浪打了回来。药取回来了,表哥的病好了,父亲却病倒了。
父亲没上过一天学,这使他对有文化的人特别尊重,对子女的学习格外关注。1950年,我村成立了小学,不满7岁的我就被父亲送进了学堂。班里的孩子都比我年龄大,我的成绩一直很差,后来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五年级以后,我的成绩才慢慢好起来。1958年大炼钢铁时,家境遇到了困难,我产生了退学的念头。父亲知道后,跟我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生活,说当年他多么渴望能上一天学,这点困难比起当年又算得了什么?我流着泪,带着父亲的期望完成了中学的学业。1966年冬,停课闹革命时,我在家呆了几天,有人介绍我去当小学教师,我也觉得早参加工作,可以缓解一下父亲的压力。父亲却劝我继续上学深造,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听从了父亲的话,在他的教导和支持下,我终于成了白衣战士。从一名基层普通医生逐渐成长为三级医院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为此,父亲感到了极大的欣慰。
父亲的离世,留给我们太多的愧疚和怀念。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一名质朴、勤劳、善良、勇敢、孝顺、任劳任愿、又有责任心的农民。每当我遇到困难和坎坷时,他那刚毅的身影就会给我无穷的力量。每当我想偷懒时,那站在高山之巅的老人就会鞭策我奋进。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终生的老师,是我心中不朽的丰碑。
讲述:老冯
整理:冯集蕴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