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周元将军1894年出生,广西明江(今宁明)县人,任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少将军衔。 1938年5月,周元奉命率部保卫蒙城,阻击日军,血战3昼夜,在掩护部队突围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44岁。
周元将军有两个英雄冢。一个是在他殉国的蒙城,一个是在他的故乡广西的桂林南郊。这天南地北的两个英雄冢,寄托了人们对将军深深的哀思和铭记。
治军有方,屡立战功的良将
周元年幼家贫,无钱上学,给本村富家牧牛,分担家庭生活担子。贫困的生活使他早熟,体恤民情。当时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恨,反帝反清的斗争风起云涌。在革命浪潮的推动 下 ,1909年未满 16岁的周元毅然离家,参加南方国民革命军,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洪流中去。
在革命军营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使他眼界开阔,思想上起了急剧的变化,周元由一个单纯的牧童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战士。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从军才两三年便具有初等文化程度,以模范班长的身份考入龙州教导团,毕业后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他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屡立战功。1925年升任营长,驻防桂林。他当上军官后,深感肩上的担子重,所以他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军事理论和技术,以便带好兵,指挥好战斗。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他都广收博览,悉心钻研,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戎马倥偬,亦未间断。他的知识面也很广泛,对天文、地理、数学、古诗词、琴棋书画都感兴趣,他因此由一个文盲士兵锻炼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指挥官,并具有将才风度。1930年他被提升为团长。
周元治军有方,对战士的军纪,训练演习要求很严格。他告诫部下说:“没有严格的纪律的军队,就不是一支好军队,就不会在战场上夺得胜利。 ”平日操练,他亲自做示范,一个动作一个细节地纠正,直到合格为止。生活上他和下级同甘共苦,关心他们的疾苦,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因而深得部下的爱戴。他的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士兵很少被关禁闭,打起仗来冲锋陷阵,勇猛刚强,被称为桂系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周元也被誉为桂系能征善战的将领之一。 1934年他升任少将副师长,同年进南宁军官学校第六期高级班深造。1936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出任第15军43师(后改编为第48军173师)少将副师长,驻守广西荔浦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大举进攻我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元以少将副师长兼517旅旅长身份,率1033、1034两个步兵团北上抗日。1937年9月中旬,周元部从广西荔浦县出发,乘船下梧州出广州,然后乘火车北上集结徐州,归第五战区李宗仁部廖磊第21集团军战斗序列,准备开赴滋阳布防。适逢淞沪告急,又奉命率517旅驰赴上海战场。自16日拂晓起即与日寇展开战斗。当时战场上没有预备兵团,部队是逐渐加入的,凡从后方运到的部队,未得喘息即投入火线。敌人利用炮空优势,每日飞机轮番轰炸和炮击,由于缺少坚固的工事,我军伤亡很大。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周部官兵发扬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忘我的斗志,浴血奋战,坚守阵地。 10月17日上午,周元在陈家行指挥战斗时,不幸中弹负重伤,但他仍带伤指挥作战不下火线。战斗结束,始送医院治疗。病稍愈又返回前线继续杀敌。上级鉴他忠勇顽强,战功显著,提升为48军173师中将副师长兼517旅旅长。
3000将士合墓而葬在蒙城
1938年4月,日军遭台儿庄重创后调集重兵合围李宗仁主力于徐州,欲歼李部,遂向皖北要塞蒙城逼进。周将军奉命率一个团二千余人兵力于5月6日急驰蒙城,以掩护我军主力撤退。 7日,日寇以数倍于我之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向蒙城猛攻,周将军沉着指挥,率官兵奋勇抗击。 8日,日寇增加兵力复攻城,20余架飞机轰炸城内,并从东西南三面攻城。我军顽强应战,屡次击退敌寇。不久,西南城墙被轰塌一角,敌寇乘机涌入,敌我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而日寇终被击退城外。 9日拂晓,日军以更多的装甲车坦克三面攻城,午时,城西南失陷,城西南守军浴血堵截入城之敌,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敌乘虚入城。周将军率众与日军寇展开巷战,沿街厮杀,日寇横尸满街,我军亦碧血遍地。不久,四门皆破,我军退守城中,周将军调集伤员、佚役、勤杂等二三百人,与敌作殊死搏斗。下午,周将军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职,当日蒙城陷落,我守军除21名士兵突围后,皆壮烈牺牲。
保卫蒙城,阻击日寇,血战3昼夜,歼敌千余人。虽然蒙城系一小镇,我抗日将士在此伤亡2000余人,而且最终还是蒙城沦陷,但其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在周元将军血战蒙城之前不久的3月份,李宗仁将军指挥部队沉重地打击了津浦路南犯之日军精锐板垣、矶谷两师团,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巨大胜利。 4月下旬至5月初,日军先后调集30余万精锐军队分六路向徐州进行大包围,企图一举消灭我五战区60万大军于徐州地区。为了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与敌决战,李宗仁作出了有计划的撤退,实行战略转移的部署。血战蒙城迟滞了日军对徐州的包围,为李宗仁主力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正如蒋介石在当时的日记中所言:徐州会战中,我军实现了战略上的撤退,达到了预期之结果,即胜利也。的确,中国军队在徐州虽未打胜仗,但从长远来看,仍然是胜利了,因为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日军精锐部队周旋5个多月,主力安全退出包围圈,做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打乱了日军的作战部署,将日军拖入内地消磨。对此,周元将军功不可没也。
中国共产党对于周元将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在周元将军壮烈殉国后仅4天,即193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即发表《悼周元副师长》的短评。另外,武汉的《大公报》也作了连续报道。其中记者陆诒在《津浦南段视察记》中写道:“守蒙城的我军,战至本月9日晚上,卒以寡不敌众,而沦陷。我副师长周元中将殉职,团长凌云上,英勇作战,迄今生死不明。 ”
周元将军殉国后,蒙城人民饱含泪水,把将士的尸骨收集起来,在东门外庄子祠东侧筑起高大的陵墓,墓前竖有“周副师长殉国记”的纪念碑。同时,还把城关镇命名为“周元镇”,把乐育小学命名为“周元小学”。蒙城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抗日英雄,曾流传歌谣一首:“广西省,明江县,有个将军叫周元。带大兵,守蒙城,不顾自己死与生。抗击日寇威名大,杀日鬼子血流红。中华儿女豪气壮,学习将军爱国情。 ”
1985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周将军为革命烈士。 1987年5月13日,值周元将军抗日殉国50周年,蒙城各界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周元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孙女应邀参加了纪念大会。会场挂的挽联是:“抗日寇,周元将军一腔热血洒蒙城,青史永在;卫漆园,桂粤壮士三千忠骨葬皖北,浩气长存。 ”蒙城人民对当年与蒙城共存亡的周元暨阵亡将士之英勇壮烈捐躯精神,至今仍怀念敬仰,感恩不忘。
桂林南郊的衣冠冢
周元将军生前抛家别子,血洒疆场,遗有两儿一女,他出征前妻子已病逝,两个儿子当时分别是八岁和六岁,现在都居住在桂林。已年过八十的周以恒至今仍记得70多年前父亲临别的场景:接到出征令的那一天,周元将军抱着两个儿子,亲了又亲,抱了又抱,说:“爹是去打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不能让他们欺负我们,你们等着爹回来”。停顿了一下,周元将军又说:“万一爹回不来了,你们跟着外婆,努力读书,长大了报效国家”。说完,周元将军擦干热泪,背起行装出发了。
1938年秋,国民政府将周元将军衣冠运回桂林,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在桂林南郊建立纪念塔。当地军民建立 “陆军中将一七三师副师长抗日阵亡纪念塔”,李宗仁、白崇禧分别书题“成仁取义”、“痛失干城”以示纪念。
整个纪念塔占地约16平方米,水泥地面,塔基为大理石结构。纪念塔为三菱形,塔高五公尺,坐南朝北,塔正面书 “陆军中将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抗日阵亡纪念塔”,两侧分别刻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的题字:“成仁取义”、 “痛失干城”。塔前有块石碑——“陆军中将周元副师长抗日殉国记碑文”,它向人们诉说了这位血战御敌,壮烈殒殁的将军的最后一战。在风雨侵袭而日显模糊的刻字中,我们仿佛听见那早已远去的枪炮声、怒吼声,仿佛看到一个个民族挺拔的脊梁。
□李永军
蒙城人民为周元将军立的纪念碑
新闻推荐
朱文根学界普遍认为,徽州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社会的浓缩,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明清文化的代表。一、多元因素共同发力与相互作用,推动徽州文化产生徽州行政区域始于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