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恒 芳 (1882——1950),安徽寿县人。是安徽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参与并领导了安徽辛亥革命,改组国民党,反对蒋介石,抗日亲共,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常恒芳18岁时考中秀才并且进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少即有大志,时常阅读一些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并参加了“同学会”等秘密从事反清活动的组织。
后常恒芳进入安徽公学师范班继续求学。在芜湖,他与陈独秀、柏文蔚一道共同创建了著名的革命团体 “岳王会”,这也成为常恒芳后来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陈独秀离开安徽以后,常恒芳成为安徽地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在日本学习之余,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革命朋友,参加了同盟会各省联席会议,并且成为同盟会评议部安徽评议员之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常恒芳响应革命的号召来到江苏参加了在南京的光复行动。南北议和以后袁世凯将民国首都迁到北京,并开始四处打击革命党人。常恒芳在南京感到一般的革命志士对于革命前景的消沉,愤而创办《民生报》,以期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振奋人心。当时,同盟会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希图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和三权分立的政权模式,一面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成为新的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宋教仁为理事长,一面积极参与议会竞选。常恒芳在这样的情境下担任了国民党安徽支部的支部长和国会议员。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常恒芳积极宣传民主政治的主张,反对袁世凯政府的一系列贷款条约和破坏约法的行径。
辛亥革命时期,常恒芳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高举义旗,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在反对北洋军阀和袁世凯暴虐统治时立场鲜明、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奔走呐喊。
新闻推荐
近日,随着投资5200万元的中国宣笔文化园正式动工建设,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和传统文化精华的宣笔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宣笔纵横千载写风华
■本报记者张敬波本报通讯员蔡盛开建宣笔文化园,联姻宣纸闯市场,出台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今年以来,泾县“中国宣笔之乡”黄村镇紧紧依托特色传统产业优势,不断传承宣笔制作技艺,全力谋求宣笔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