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热闹依旧,家驹已经不知不觉被我们神化了,只因为他留下的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作品与品格。在他之后,音乐的意义不断被娱乐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乐队或者歌手可以像Beyond那样,在作品中触及生命与人性、战争与和平、现实与梦想。
在这个大多数人只能拘泥于自己眼前的小时代,我们都在长大并且老去,许多时候愤怒和感动都变成来得快去得也快,猜忌和挣扎却成常态,往往到了最后只是身心俱疲。而关于家驹,关于Beyond,我们仍然在喧嚣,在纪念,他们的歌声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在新世代的小朋友们看来,已经变成了语焉不详的“老古董”。也许某天当我们在KTV里忘情嘶吼着“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的时候,年轻一代们正打着呵欠把玩手机和iPad,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仍然需要深呼一口气,告诉自己“再见黄家驹,再见我们”。因为,是真的想要再见到那一群曾经为了理想抵死坚持,热血沸腾、不顾一切的“我们”。
Beyond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正如崔健、罗大佑、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都是各自音乐时代造就的乐坛领袖。虽然不像崔健、张楚那么尖锐,但Beyond的纯真与浪漫,同样让一代青年感受到一种草根的力量与独立精神,这既是对香港上世纪90年代商业繁荣下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和关怀,也是爱与和平的摇滚乐精神的传承。
他们的歌词中总喜欢“唏嘘”二字,《大地》的“唏嘘的感慨一年年”、《光辉岁月》的“彷佛带点唏嘘”、《灰色轨迹》的“后悔与唏嘘”——20周年了,唏嘘也许是最好的注解。命运总是无常。家驹曾经说“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他自己却重重跌落在那个日本游戏节目中;他也曾经说“在最光辉灿烂的时候把生命一下子玩到尽头,就是永恒”,而如今他已经走了20年,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吗?时代其实真的变了,前段时间黄家强和黄贯中为了黄家驹赔偿金一事而争执不休的时候,我在新闻后的评论区竟然看到有小朋友留言“黄家驹是谁啊,没听说过”,而且“顶”的人还不少,只能感慨:时间啊,真的是回忆最亲密的敌人。但不管怎样,以家驹为代表的那个关于Beyond在黄金年代的辉煌,注定铭刻在几代人的心中,并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继续革命”。本报记者 韦玮
新闻推荐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7日视察靠近钓鱼岛的冲绳县石垣海上保安部,再次狂言钓鱼岛无论历史上还是按国际法都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步也不会做出让步”。作为日本最高行政长官,他不惜用这几句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