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秦裔工在东京银座日中友协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作品展,意外发现其作品上用了秦裔工刻的印章
▲象鼻山(桂林滨江路象山景区门前) 2003年秦裔工书
桂林古南门东侧的《阳塘记》石刻(430cm×270cm)2001年秦裔工书
▲大榕树(阳朔大榕树景区) 2002年秦裔工书
▲泰山石敢当(桂林机场路口) 2004年秦裔工书
▲广袤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2005年友人摄于陕西黄帝陵木刻对联前) 1988年秦裔工书
▲楼(70cm×65cm) 1987年秦裔工书
?抗战时期新安学校旧址——— 巫山脚(桂林西郊桃花江畔文采路口)2010年秦裔工书
?刘禹锡《陋室铭》(180cm×95cm)秦裔工书
▲《裔工书法篆刻》印面“吾师西泠中人”
▲《国宝半世回首》印面“谷子吃过半头”
▲虎(135cm×65cm)1988年秦裔工书
▲挥毫对客风生座载酒论诗月满篷(150cm×33cm木刻对联)2001年秦裔工书
□曾少凡何桂妮
这是一本两面都是封面左右均可翻阅的集书法作品和文章小品的书册,行家一看便知设计者的匠心,新鲜别致的版式国内出版界少见,不由得赞叹称奇。其实这是作者本人的策划意图。
作者裔工姓秦,生于1951年10月1日,这天是新中国的国庆日,他那学识颇高的爷爷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国宝”。几十年来他的长辈、同学、街坊、乡亲都是这样称呼他的。他写字落款却总是“裔工”。这些年大多数人还是尊称“秦老师”。
裔工是地道的桂林人,他爷爷的爷爷在漓江东岸的五通街成家立业,培养了他爷爷读了蛮高的书,当老师又当教育官员。80年前家宅高墙深院,子女9人个个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个年代在桂林是一个不富即贵的人家。
这本册子的一半是裔工的老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先生题写的封面《裔工书法篆刻》,是裔工对自己几十年来从拿毛笔学写字到“可换白鹅三两只”的书法境界升华的过程。《前言》是他的学生、广西艺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唐楷之博士的文章《老师最好》;另一半是裔工自题封面《国宝半世回首》编有年谱、历年报上发表的关于秦家和他本人经历的文章,是他人生“谷子吃过半头”的记忆。与众不同的是用桂林话来叙写,朴实自然信手拈来文风别有情趣。
裔工此人,具有人和人气人缘的特点。他生性随和容易交往,他有成就聚集人气,因此在桂林当地行内朋友圈里他的名气好大口碑也好。
他是最早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行列的广西十二人之一,桂林市只有三位,可谓是广西书法界具有“国”字号会员资格的老前辈。因此,他曾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艺界人人皆知这是广西文艺的最高奖。
他也是桂林、广西独自访问日本文化交流一个月,一人赴台湾在三个展场办个展访友观光90天的先行者。
他的石刻木刻匾联作品散落在桂林市东西南北中,远的还有黄河碑林、黄帝陵等著名景点,作品更是被众多海内外藏家喜欢。
他曾是广西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他历任两届桂林市人大代表、三届市政协委员,还当了五年的全国青联委员,这些都是当时年轻人敬佩的荣誉。
他说过去的荣誉如过眼烟云不值一谈。
对其作品而言有人讲喜欢他过去传统的行书规矩清秀。我呢,中意他近年狂放的行草书洒脱不羁却不失中规中矩,他已经是到了艺高胆大游刃有余的境界。
我佩服裔工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前的思想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里还有为人处世中。
那是他在浙江美院学习一年回来后见多识广的感悟,也是他游走地球的东西南北在先进国家发达地区看到的现象和经验的总结。
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楼”字,通过剪裁拼贴装裱,看似简单好有创意;黑色的“虎”光是露出白线现出“虎”字的字形,挥洒成字的神态好自然好潇洒,不是用笔勾画出来的,行家讲从没见过,绝!
2001年他办了个人作品展,是在一个茶庄,花篮一溜足有30个。三朋四友坐品茶点谈天论地,随意抬头可欣赏墙上柱子上的作品别有一番情趣。室内围坐没有主次,没有领导站台剪彩,没有人拿着稿子念那些几乎没人听得进的致辞。这种形式别开生面确是广西、桂林的首创。
前年冬天由他主持一个展览,他的开场白是“哎——— 各位热情的观众,书法同行们,各位嘉宾领导,感谢你们百忙之中光临我们的开幕式”,这与常规主持把“尊敬的领导”放在首位的套话略有不同,他不按常规套路语出惊人,现场有惊诧无言有微微一笑。有人问原由,他说观众或步行或骑车冒风顶寒来捧场,耐心地等着一些领导不守时地坐车姗姗来迟。观众是多数,领导是少数,所以首先感谢多数才是个道理。
2010年他在远离市区的临桂县山水凤凰城举办个展。他讲不在于街区闹市和鼓乐齐鸣响炮震耳满地通红的闹热场面,电视报纸网络媒体一报导比再多的观众都强。开幕那天没有领导到场剪彩致辞,没有嘉宾握手寒暄,简朴开展那是在4年前啊。特别是那邀请函,横式折叠镂空印制别具一格是他自己设计的。没有名人高官题字,他说那是唬老百姓的,要以自己的实力告诉世人而不是扯虎皮做大旗。
邀请函一行小字“支持环保免送花篮”标新立异引人注意。这年头世人行风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展览开展花篮成行成堆,来个高官剪彩更显示出自己的人脉关系呢,他反其道而行之。他讲接到邀请函的有头有脸的人都讲面子,总不能空手而来,见人家送了花篮自己没送面子上过不去,这“免送花篮”确实打消了好多人的顾虑,吹起了一缕简约办展的清风。又说,领导好忙的没得点关系难得请到,何必去勉强?
他女儿前年结婚,没有设宴邀请亲朋好友欢聚坐吃庆贺。他讲人家也许那天正忙着没空,也许为礼金多少发愁呢。还有请哪个不请哪个,请来的都是好友,安排哪个上席哪个下席都会得罪人。算了,还是不要去惊扰吵烦大家。
现在看来这正符合中央的“八项规定”精神。不过他还先行一步好有远见,这在全国那还是少有的啊。
(作者系桂林市知名文化产业策划人和文化艺术推广人。本文摘自《裔工书法篆刻-国宝半世回首》前言,略有改动。)
新闻推荐
?8月15日,在日本东京靖国神社本殿,部分国会议员进行参拜。新华社记者马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