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庐阳

来源:新安晚报 2014-11-25 03:50   https://www.yybnet.net/

他记忆力惊人,思维异常清晰,而且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从来没有他不知道的合肥民俗、文史知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牛老这样的人对于合肥这座城市来说,就是一宝。我们这座城市应该组织一批人,专门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集中整理这些文化老人的口述,将他们所知道的、所了解到、所看到的全部记录下来,作为资料留给这座城市。一旦他们离开,都是合肥文史风俗碑铭等方面的损失。

——民俗学者萧寒

我对老人的感觉是:博闻强记、开朗热情、乐于助人、奖掖后进。他的记忆力惊人,连一个老茶馆的对联都记得清楚——求名忙、求利忙、忙里偷闲、饮杯酒去;为工苦、为农苦、苦中作乐、喝碗茶来。老人对合肥的人文风俗烂熟于胸,信手拈来都是掌故。

——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副主任陈劲松

第一次去牛老家采访,因为找不到地方,他亲自出门接我,老人家小而简陋,堆满了书。采访中,他知无不言,让我受益良多。临走时,他硬给我塞了两个橘子,又送我到公交站。把我温暖得一塌糊涂!

——曾采访过牛耘的记者

从小接受民俗启蒙

牛耘老家在肥东长临河镇星二村,这个村庄曾有个更响亮的名头——牛官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牛老曾写过《江淮大侠牛洪川》一文,而这牛洪川就是牛官堡人。

牛耘的祖父排行老二。因聪明好学,曾祖父便对其重点培养,希望他能跳出农门。可是,祖父在科举场上连连失利,被迫弃文经商。由于他以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生意做得兴旺,小有积蓄。恰逢辛亥革命兴起,李府贱卖土地之机,祖父又借债购进大批田产,顿时成为合肥大户。并在合肥城内撮造山巷建了两座四合院,从此举家落户合肥。

1928年农历十月初四,牛耘生于撮造山巷,谱名牛家琰。因父亲是长房长子,牛耘又是独生子,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宝贝”。所以,不仅父母宠爱,更受到祖辈的溺爱。

四、五岁时,父亲就教他念《千家诗》、《三字经》,给他讲授合肥人文轶事、风物民俗。6岁时,便送他进合肥鸿仙小学读书,接受新式教育。还经常在晚间或节假日,向他讲述合肥掌故,以及言传身教地指导他参加各个传统节日的祭祀和纪念活动。而牛耘身边还有一位“故事篓子”的老保姆,几乎天天都给他讲一些民间传说。正是这些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培养了牛老研究合肥历史民俗的兴趣。

牛耘(拿话筒者)参加本报“寻梦老合肥”活动。

一篇短文改变人生

牛耘的新安情缘

牛耘年轻时照片。

牛耘18岁时,以祖母为首的家长一致要他停止读书,结婚安家做少爷,然后跟随在芜湖经商的姐夫去做生意,但遭到牛耘的坚决反对。最后双方让步,再让他念书三年,然后回家办农场。

恰巧,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在芜湖赭山设立职业训练班,内分工、农、商和新闻四科,两年毕业,必须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方可报考,芜湖的姐姐便替他报考了农科。正好,农科不考数理化,牛耘以优秀成绩录取。

学习期间,有次集体参观芜湖农场时,发现有个日本鬼子正在垂头丧气地骑马巡查畜牧园,于是,牛耘便写了一篇《敌骑归未得,丧气小园中》的讽刺短文。在校刊上发表后,受到时任芜湖《大江日报》总编江汉钟的赞赏,并立即命人把牛耘找来,当面出题,要他现场作文,当场交卷。这篇现场作文又得到江汉钟的称赞,第二天就将他转到新闻科学习。不料,职业训练班只办了半年多就结束了,牛耘拿到一张“教育部芜湖职业训练班新闻科(大专)毕业证书”。

学习期间,经民主党派人士李湘若、丁方拓介绍,牛耘担任了《公正报》特约记者;并参加“榴火社(文艺组织)”。之后又由何鸿推荐他为《皖报》兼职记者,专为该报文艺组写稿。

牛耘在《皖报》副刊发表了大量的“学府风光”、“合肥轶事”和“民间见闻”等,重点介绍了合肥风物和民间疾苦。

“新安晚报创刊时,牛老就发表过文史类的文章。二十多年来,合肥文史、民俗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他那里找到答案。”新安晚报社一名资深记者这样说。

2006年,本报发起“寻找合肥老地名”活动,并评比“十佳老地名”,活动请牛老和几位专家作为评委,牛老当时徒步带着本报记者到坝上街、撮造山巷等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耐心地介绍。

而本报的《合肥地理》等文史栏目,牛老也是长期顾问。在2011年初《合肥地理》举办“寻梦老合肥”活动,邀请牛老来讲解,虽然当天牛老身体不太好,但他仍然答应了。当天天气寒冷,记者约好早上去接他,早上7点到他家门口,他已经收拾停当,做好出发准备。他说为了参加活动,早上5点多就起来了,自己下了碗面吃,就怕让人到了还等他。因为牛老的到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许多读者纷纷请教牛老各种合肥文史、民俗问题,他都一一回答。后来牛老更是拿起大喇叭给读者们介绍老合肥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

每年逢年过节,牛老也会给本报很多编辑记者发短信、寄贺卡。有时候,就本报写的报道,牛老也会写来长信,表达自己观点,并详细解释。

昨天一早,本报多名编辑记者收到牛老子女的短信:先父牛耘,于2014年11月24日凌晨1点41分,经抢救无效,溘然长逝。定于本月26日上午10时在合肥市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谨此泣告。

安徽省著名民俗学家,人称“庐阳百事通”、合肥“活辞典”的牛耘先生,昨天凌晨因病去逝,享年87岁。

从今年元月2日突发脑梗塞后,牛老就一直住院。牛耘的大女儿说,他在病床上稍微好一点,就要孩子们拿纸笔,说要写东西。是的,人如其人,牛耘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有许多名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顾问、合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等等。这么多名头,都是对牛老勤奋和学识的肯定。

“毕生甘做大众牛”

牛耘家中挂着一幅字:“毕生甘做大众牛”。这是曾担任过合肥市委书记的郑锐在牛耘73岁时特地题赠给他的。

1962年,牛耘在工人文化宫任宣传组长。当时的工人文化宫在建设规模上,属全省一流,但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牛耘到职后,联合市科普协会、省文联等单位举办科普讲座、读书辅导报告等活动,这些都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1963年,全国总工会在青岛召开全国工人文化宫会议时,合肥文化宫的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大会表彰,并在大会上介绍经验。

在当时,牛耘利用各种人际关系,举办多种类型的文化、科普讲座和学习班,在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当时,格外受到群众的欢迎。例如,书法班请的是葛介屏、陶南华、王石城、石谷风、刘夜烽、常秀峰等;美术班则请是萧龙士、孔小瑜、蒋孝游、徐子鹤、王石岑、张建中等,都是名重一时的大家,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每次讲课,都是爆满,连滁州、蚌埠、六安等地都来人听课,培养了不少书画名家。

牛耘的勤奋和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政协主席张恺帆专门为他题写了“人民之牛”条幅以及“力耕斋”的斋名赠给他。著名诗人、书法家刘夜烽,是牛耘的好友。有次,刘翁听说牛耘出了一本书,情不自禁地写诗致贺。诗曰:翰墨交游四十春,常持樽酒共论文;庐阳轶事知多少?都在生花笔下闻。

本版稿件由刘奇安  本报星级记者 周晔/文  本报记者 卞世鹏/图

病中还要纸笔写作

病重前,牛耘每天的电话响个不停,多是好友、媒体和文史研究工作者打来的,多半询问的都是关于民俗方面的问题。然而从今年起,牛耘老先生在医院已不能开口说话了。“这一年都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气管切割开了,无法回答各界朋友的问题了。”

牛耘的女儿牛忠群告诉记者,今年元月二日,牛耘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他接电话时,一般都是大嗓门说话。”牛耘的家人告诉记者,当时牛耘就在自己房间里说话,说着说着突然听不到他声音了,家人跑到房间一看,牛老已经倒地了。

经过几天抢救,元月八日,牛老醒来了。“很快就恢复得很好,朋友来了都认识,而且思维很清晰。”牛耘的儿子牛忠国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牛老一度可以下床走路,“他说要锻炼身体,总在病床上不舒服。” “之后还让我们拿来纸笔,要写作,说还有许多事情要努力。”牛老的孙子说。

天气冷时,晚年的牛耘外出参加活动,总喜欢戴这顶绒线帽。

新闻推荐

推出时间年月日月日月日本报记者获知戴安澜和张治中两

推出时间:2015年9月1日~9月4日9月1日,本报记者获知戴安澜和张治中两位将军的女儿都将受邀观礼,便在第一时间联系了两人。两人以父之名观礼阅...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庐阳)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