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长润
讲述时间:11月20日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90岁的父亲突然去世,让我们心如刀绞、痛断肝肠。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他学历不高,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身上的美德值得我们做子女的缅怀、学习和实践。
父亲是吃苦耐劳的人。父亲出生于1924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对南沙河村狂轰滥炸,祖父为了逃生,躲避在储藏地瓜的窖里,因里面缺氧,不幸辞世。40多岁的祖母带着年仅14岁的父亲和11岁的姑姑去微山一带逃荒要饭避难。父亲17岁那年,母亲来到了这个家,父亲的生活担子越来越重。台儿庄大战期间,父亲响应号召,和乡亲们一起顶着战火、冒着生命危险往前线送粮,支援抗战,家里人担惊受怕了很多日子。多年后,父亲自己也说:想起来都后怕!
解放后,父亲经人介绍到南沙河合作社搞运输,拉人力车挣钱养家。为了多挣点钱,又到南沙河火车站干装卸工,抬过枕木、河沙、煤炭,装卸各种货物,三伏酷夏、数九严寒,车站到处都留下了父亲辛劳的身影。
大跃进开始后,浮夸风盛行不衰,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生活越来越艰难,全家人饿得面黄肌瘦,奶奶又得了水肿病。父亲为了生计,和18位工友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的兰州化工厂去谋生计。那时的兰州化工厂正处于苏联撤走专家、国家自行建设阶段,父亲选择了工钱较高的起重工作,每月30元。父亲虽说成了工人,可因为经济困难,也只能凑合着填饱肚子。他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馒头切成片晒干后,邮寄回老家,我们全家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像喝了蜜一样。
父亲是爱岗敬业的人。上世纪60年代的兰州化工厂,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农村实行分产到户后,生活逐渐有了好转,很多工友们弃工务农,回家耍手艺、跑买卖,老婆孩子热炕头,团团圆圆过起了好日子。可是,父亲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工作积极认真,即使是十年动乱期间,也照常坚持工作,多次受到公司的表彰,被评为公司劳模。这样,父亲在兰州化工厂工作了近30年,直到退休。
父亲是个具有爱心、乐善好施的人。那时我们家在农村,全家7口人,奶奶七十多了,母亲身体也不好,弟弟才十多岁,我在县城二中读书。生产队实行工分制,我们家劳动力少工分挣不上,年年向生产队找钱。父亲在工作期间,心系两头,定期往家里寄信,每次写信都嘱咐母亲要保重身体,照顾好奶奶和孩子们,把节省下的钱供我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惟恐我受委屈,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父亲总是在三秋、三夏等农忙时回家探亲,一是担心家里劳动力不足误了农时,二是担心家人的身体。父亲常教导我们:我年轻时受过穷、吃过苦,我知道过穷日子的滋味。现在家里富裕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同情穷人。所以有人来乞讨,他总是打发他们煎饼、馒头等食品,有时直接给钱或者送他们衣服穿。亲戚朋友、邻居急用钱,他有求必应,从不计较回报。
父亲重视文化知识、关注子女成才。他常说自己文化水平低,因为家里穷没有上学的机会,出了一辈子苦力,绝不能让子女和他一样。所以经常告诫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有文化的人,成为有用之才。目前,子孙们也没有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四个子女中,有的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在央企工作并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中石化的优秀管理者。而且,子女们都非常孝敬,父亲的晚年也很幸福,很快乐。可是他仍然操持家务,打场、晒粮、打扫卫生,一直到离开之前,都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一辈子操劳的父亲,您的孩子们一定都好好的,请安息吧……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