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崇年1917年8月出生于淮南方家楼,由于父母早逝,他一直随亲戚居住,而后上学念书,“我们农村人到城里念书,吃的穿的没别人好,我性格有点犟,当时一心就想考警察了。”
19岁那年,方崇年报考上海警士教训所,然而,考警察的路并不如想象中顺利,“招人的说我个子矮,我很不服气,我那时才19岁,个子还能长啊!”正当方崇年发愁时,和他一起考试的小伙伴们很讲义气,“他们跟招人的说,如果不收我,他们也不去了。”于是,颇有几分戏剧性,方崇年就这样考入了上海警士教训所,后来编为警察总队。
由于“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签署了“何梅协定”,因此在上海周边包括苏州、昆山等地,中国不能驻军,只能对地方维持治安的保安队、警察等进行装备。彼时的方崇年,每天都会进行跑步、打枪等日常基础训练。然而,他未曾想到,很快自己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场战争,并且是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起早贪黑数日军军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方崇年和其他年轻战友,被安排到了江边一处偏僻的地方,分配给他的任务看似很简单——数日军军舰。“那时候小,不太懂得区分军舰,排长教我,三个烟囱筒子的是大军舰,两个烟囱筒子的就是小军舰。大军舰后面还跟着小军舰保护。”就这样,方崇年学会了认军舰,从凌晨5点多开始数,一直数到晚上看不见为止,将进出的军舰数量记下,向上级汇报。
江边大堤旁挖的坑,便是方崇年和战友整日待着的地方。数军舰时,日军的飞机也不时从头顶飞过。“跟我一起数军舰的是我们排长,安徽泾县人……我亲眼看着他被日军的炸弹炸死了,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除了他以外,还有二十多个人都没有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方老红了眼圈,“那种心情是讲不了的痛,没有办法讲啊。”
方老说,那一仗打得十分激烈,也十分凄惨,打了16个昼夜。“每天数完军舰完成任务后,迎接我们的夜晚从不是安静的。哭声、喊声、日军的冲杀声……不断传到耳朵里。还不时有日本人的照明弹。”方老说,那16个日日夜夜,是他一生都无法忘记的。
这辈子最爱一身军装
淞沪会战结束后,几经辗转,方崇年回到偏僻的老家,靠种地生活。如今的他,已过着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生活。重孙子和重孙女在一旁安静地听方老讲着当年的故事,他们年龄太小,还不能体会到太爷爷的那些经历。“但我们平时都会跟他们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位像太爷爷这样的英雄换来的。”孩子们的妈妈说。
“他这辈子最爱穿的就是军装……有一天,他跟我们说,等他百年后,不穿寿衣,要为他穿整整齐齐的军装。”临别前,方老的儿子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每当身处“本城名吃”这样的议题中,我都四顾茫然,被戏称为“舌尖上的外地人”,而当真置身异域他乡时,却总有不错的口福。或许,与“生活在别处”相比,“”是更本能而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