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大蜀山保卫战(资料图)。
大蜀山微波站后面的一处偏僻地带,胡正保看到了一个圆形的碉堡遗址。
大蜀山
自幼生活在大蜀山脚下的胡正保对大蜀山的地形非常熟悉,知道我们想找寻农蜀大捷、大蜀山保卫战所留下的战争遗址,75岁的胡正保自告奋勇。1938年,日军占领合肥后,抗日武装在这片土地上,深入敌后抗击日军,1940年,新四军与其他爱国抗日武装一起,在农兴集与大蜀山一带前后夹击,歼灭扫荡的日寇三百多人,这场战斗被称为“农蜀大捷”。
碉堡、壕沟、水牢大蜀山上大量工事遗迹
胡正保1940年出生在大蜀山脚下的山后店,记事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已被赶出中国,但是日军占领合肥期间,修建的碉堡、壕沟、水牢等工事还留存在大蜀山上。
“我们小的时候在这里放牛,日本鬼子建的碉堡还有五六处,壕沟很深,我站里面都看不到外面,水牢里到处都是子弹壳,碉堡上、壕沟上都有枪眼。”那时候的大蜀山上,树木全部被日军砍尽烧尽,站在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山脚下的人。
一路走到山顶,在微波站后面的一处偏僻地带,有一个圆形的碉堡,直径2米、高约1.2米,由于年代久远,碉堡已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顶部已经坍塌。碉堡的右侧有一个小门,在碉堡四周的墙上,可以看到东西南北各个方面都留有一个内宽外窄的扇形洞口。
“碉堡都是上下两层的,圆圆的碉堡,基本建在山腰和山顶。”我们在现场看到,建碉堡的大石块上布满了青苔,用水泥灌注,看起来还很结实。“这些石头都是大蜀山的石头,日本鬼子是就地取材的。”
在微波站的正对面,有一处低洼的地带,“这里曾经有一个水牢,我们小时候来看过,水牢的样子与碉堡很像,也是上下两层的,底下是水牢,上面是站岗的地方。听大人说,当时水牢里关押的多是日军强迫做苦力的老百姓。”
大蜀山保卫战爱国官兵殊死抵抗全部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铁蹄开始践踏千里沃野的江淮大地,皖中大地烽烟四起。1938年初,日军越过长江,经和县、含山等地向皖中重镇合肥发起疯狂进攻,一些爱国军队和地方武装组织坚决抵抗。
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14日凌晨时分,多路汇集于合肥外围的日军,从南面突破合肥城防,迅速占领了合肥。同日,日军继续西进,占领了合肥西郊制高点、海拔282米的大蜀山,企图进一步扩大“战果”。
就在合肥沦陷前,国民政府武汉行营已电令第26集团军东进援助合肥,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派罗树甲师长率所部199师奔赴合肥救援。但是罗部尚未赶到合肥外围时,合肥就已沦陷。徐源泉决定集中199师和刚从合肥撤下来的合肥警备司令部兵力约8000人,会攻日军夺取大蜀山阵地。
1938年5月19日上午,199师与日军交火,日军从侧翼将199师包围,并调来日军战机从空中俯冲扫射。经过激战,日军被迫撤离大蜀山阵地,但日军不甘失败,再次集中兵力、火力向大蜀山疯狂反扑,199师爱国官兵英勇还击,但终因众寡悬殊,在保卫大蜀山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农蜀大捷300余名鬼子被歼灭
日军占领合肥后,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抗击日军。1940年1月,在合肥西乡农兴集、大蜀山一带,一场反扫荡的漂亮仗,打得鬼子失魂落魄,前后不到3天的时间,日军1个少将、1个中佐毙命,尉官以下300余人被歼灭,这就是抗日战争日寇占领合肥期间,日军伤亡很重的农蜀大捷。
合肥沦陷期间,合肥西乡一带活跃着国民党第十三游击纵队第一大队的一个中队、肥西游击队和合肥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等便衣武装人员。
1940年1月3日晚,日寇三浦中佐率部向正南方向进发,合肥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大队长王庚年判断日军“扫荡”目标是上派镇,即组织兵力准备应战,但后来却不见日寇踪迹。原来,三浦率部转西向农兴集方向进犯。1月4日拂晓,日寇临近周草圩,国民党部分爱国军队、合肥人民抗日自卫军、新四军四支队一起前后夹攻,击败日寇,农兴集与大蜀山一役最终以日寇惨败告终。日寇遭此失败后,直至投降的5年多时间里,在合肥境内再也不敢进行大的“扫荡”活动。
八旬老人难忘日军侵略带来的苦难
提起以上两场战役,蜀山区蜀山社区85岁的老人贾成芝还有印象。
“虽然当时战争发生时我才8岁,但是日军占领合肥给我们留下的恐慌,我到现在也忘不了。”贾成芝说,日军进城那一天,祖母带着他从蜀山村逃到了肥西一个小村子里。
“日军占领合肥后,我们一直听到大蜀山炮火不断,还有飞机从空中投放炸弹,吓得我们都不敢出门。”贾成芝说,后来听大人讲,那一仗死伤无数,日本鬼子十几架战机轰炸,山脚下的几个村子都被炸平了,大蜀山完全变了样。
后来,日军加强防御,在大蜀山与董铺水库之间挖了壕沟,10岁左右的贾成芝被抓去做了苦力,“日子苦的不知道怎么说。”
虽然七十多年时间过去了,但侵略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贾成芝一直不曾忘怀。
新闻推荐
每当身处“本城名吃”这样的议题中,我都四顾茫然,被戏称为“舌尖上的外地人”,而当真置身异域他乡时,却总有不错的口福。或许,与“生活在别处”相比,“”是更本能而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