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数千元。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
(据9月15日本报AⅡ07版)
近年来,许多便宜管用的廉价救命药成为“一药难求”的“孤药”,不仅给百姓医疗带来极大痛苦与不便,也让一些不法药商有了哄抬药价、牟取暴利的可乘之机,廉价救命药“告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及时治疗与有效康复。谁来“救孤”已成亟待破解的社会隐忧与民生话题。
药品经营何以沦入“一便宜就断货”的市场怪圈?专家为此列举出了三方面缘由:其一,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低价药利润低,医院和医生没有使用低价药的动力;第二,低价药价格低廉,如果加上销量不够稳定,药厂也会失去生产的动力;第三,以盈利为目的的药店,也不愿意向患者推荐低价药,因为相比高价药来说,虽然药效差不多,但低价药显然“没有赚头”。一言以蔽之,都是利益惹的祸!
也难怪,药品行业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围绕其中生产、销售和使用诸环节上的人们,他们并非扶贫济困的“慈善达人”,希冀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能,以“孤药”牟取暴利也似乎不悖“物以稀为贵”的商品交换原则。不过,作为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决非可有可无的一般性日用品,不能简单以“啥贵不吃啥”或周瑜打黄盖的“愿打愿挨”来解读与评判。即便是出现临时与短暂性的药品断货或天价“孤药”,对于等药救命的患者也都无疑是心急如焚的焦虑和不堪负重的成本压力。此前政府放开药品定价和分配管制,不等于对市场的畸形状况可以熟视无睹,更不能意味着对“一药难求”的民生问题撒手不管。
廉价药“救孤”,呼唤政府有所作为。比如,为小众化的廉价药生产者提供大数据信息,请药厂按需生产,以期尽可能减少损失;抑或是利用医保杠杆,对相关药企下达不可替代类廉价救命药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并将其作为其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前置条件;以政策性优惠或慈善救助方式,为廉价药厂家排忧解难或兜底扶持;参考储备粮做法,建立廉价救命药的药品储备制度,以求应急备荒等等。唯有以多策并举平衡市场,才能让“孤药”不孤,暴利不再。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据人民网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1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洪磊回应了“你能否证实中国外交部亚洲司的日本处被撤销?”相关问题。洪磊指出,近期外交部对亚洲司司内处室进行了调整,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