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乐博士利用空余时间写了一本书。
晨报讯 浅蓝色衬衫搭配蓝色牛仔裤,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工科博士刘常乐看起来文质彬彬。身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的一位科研工作者,他的日常工作是研究力学与核技术。不过很难想象,从2009年开始写作至今,他已经发表散文作品数十万字。10月初,他还出了一本散文集叫《木渔的灯火》。
少年时爱诗歌 努力获博士学位
出生于1972年的刘常乐是肥西严店乡人,上世纪80年代在丰乐中学读书,那时候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他喜欢的诗人是席慕蓉。中学时代,他还写过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投稿到电台,“当时对诗歌真的痴迷。”
虽然喜欢诗歌,但是后来文理分科时,他还是选择了理科,“那时候的人都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03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北京外交学院继续深造,2007年获得工科博士学位。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他很少写作,但是阅读的习惯一直保留。
散文集已出 正在写名将评传
2008年,刘常乐到了日本原子力研究机构从事聚变堆设计工作。初到日本,他时常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之后他在起名为“木渔”的博客里写了许多有关故乡的文章。
“我写了丰乐河、苏小街、双枣树,很多年少时的趣事。”令他没想到的是,博客的点击量还不错,有的文章还获得了好评。
回国后,他开始向媒体投稿,“我写的《乡贤张治中》在报纸副刊上发了一个版。”从那以后,他经常写一些感悟,发表于各类杂志,已创作散文作品等数十万字。
在《木渔的灯火》这本散文集里,他写了老村、灯火、海外等60多个故事。最近,刘常乐又研究起了唐代名将刘巨容,正在写一本《刘巨容评传》。
晨报记者 张琳琳/文 苏一凡/摄
实习生 江翰强
通讯员 王莉 许建军
新闻推荐
每当身处“本城名吃”这样的议题中,我都四顾茫然,被戏称为“舌尖上的外地人”,而当真置身异域他乡时,却总有不错的口福。或许,与“生活在别处”相比,“”是更本能而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