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在水立方向媒体记者介绍2015天猫"双11"交易情况。11月11日24时,2015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结束,阿里巴巴平台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为626.42亿元,无线成交占比68.67%,远超去年"双11"571亿元的交易额,全球产生交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0多个。(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村淘”“全球购”抢眼,消费结构升级,“双11”网购狂欢,天猫一天的交易额达到912亿元,京东、苏宁等也迎来巨量成交。纵观网购之热,反观实体商圈和消费增长的整体放缓,此轮网购井喷给内需提振带来哪些启示?
“村淘”抢眼:
新的消费空间如何开拓?
“双11”让农民将村口镇上的赶集“赶”到了网上,且爆发出更加惊人的消费能量。贵州山区的农民买到了正宗的意大利牛排大餐,温州的农民甚至在网上花50万元买了豪车……今年,全国8000多个村点的农民首次通过农村淘宝服务站的平台参加天猫的购物狂欢。阿里数据显示,羽绒被、保暖内衣、家电数码、彩电、洗衣机等成为农村“双11”的爆品,消费结构和城镇明显不同。
“截至目前,我们在全国乡镇新设立了2000余个网点,全国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派送农村的快件增速高于许多城市。”韵达速递高级副总裁周柏根说。
抢眼表现,符合预期。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去年年底,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连续5年超过城市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名义增速比城镇高出1.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领先。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需求,至少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继续千方百计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统筹力度,提高农村社保、医保等保障水平,减轻其后顾之忧;三是继续加大农村的互联网、物流、支付、信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消除技术方面的“鸿沟”。
“外需”内流:升级的消费需求如何满足?
今年的“双11”,中国消费者“买遍全球”。天猫数据显示,此次,300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了进口商品,热门成交品类包括母婴用品、美妆、医药保健、食品、个护、服饰等。许多消费者已经摒弃“物美价廉”,认为进口商品的品质更有保障。
奢侈品牌LV所属的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说,从数量的追求走向对质量的追求,这是网购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已经进入一个“赏心悦目”的时代。
从抢购“日本马桶盖”到“双11海淘”,面对如此“赏心悦目”、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中国制造”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产品质量、工艺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都存在明显差距。
“现在不是内需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思政认为,相对于数量庞大的中高收入人群不断升级的新消费需求,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出现了计划经济时代以来的第二次短缺,使“内需”成了“外需”。
实体圈“定制化”营销:重聚人气成考验
网购的爆棚,再一次让实体商圈的销售相形见绌。记者11日在上海一些百货商场看到,不少专柜顾客寥寥,一些营业员只顾自己低头玩手机,甚至也在忙于网购。
在12日举行的“2015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上,“实体商圈如何应对电商的挑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静安区区长陆晓栋认为,商业的本质是服务和体验,为消费者创造更便捷的购物环境、更通畅的信息获取、更多元的消费模式,是实体商圈突围最有力的突破口。
“好在,我们已很快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让实体零售在毁灭之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苏宁云商副总裁范志军说,移动互联打通了虚拟商圈和实体商圈之间的界限,实体商圈也可以互联网化,在移动端呈现、促销、在线支付。
业内人士建议,传统商圈应提高商品的丰富度和品牌集聚度,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联动,并发展精细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业,以重新集聚人气、恢复“买气”。
(据新华社上海11月12日电)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