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表现的抢购外国奶粉潮,里面有我们的伤感记忆,以及这份记忆造就的现实生活。其实有些进口奶粉连中文标识都没有,却照样卖得火,原因就在于它们还有另一些貌似可靠的标识,叫“德国”、“日本”或“澳大利亚”。所以,“双十一”对于我们另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反思。(详见今日10版)
与二十年前相比,我们今天面对的假冒伪劣商品已经少得多,当然,这只是与自己的过去对比;一旦将这种对比放置在国际环境,信心立即受损。如果说民众与假冒伪劣商品是一种敌对关系的话,那么最终可以推理出同胞之间的敌对关系,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对有些人来说,爱国的一种表现是购买国货,以此再进一步推理,爱国行为就被一些同胞给弄变质了。
以后不妨将“双十一”与“消费者节”、“爱国日”、“国耻日”之类的活动联系起来,不要将其简单地视为一次“购物狂欢节”。民众不仅需要购物,更需要生活的安全感乃至自豪感。而最近的抢购外国奶粉现象,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我们所需要的“感觉”。这与中国大妈在日本抢购马桶盖是一个道理。如果国货不可爱,那么生活就不时要面临不安的抉择,导致一种危机感;而这时外国货乘虚而入,则消弭了我们在这个层面对国家的认可;那么国家又是谁呢?无非就是我们这群人而已,所以我们最终得到的是自我否定。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没有自信是不可想象的。但自信是需要我们自己奠基与维护的,而非自我否定。通过商品得来的某些感受,伤害了我们的自信,弱化了我们面对世界的勇气。“双十一”抢购风潮又进一步显示了一些国民的贪便宜心理,对应着商家在价格上玩的各种花招,这也是一种自我否定。因为笔者认为,降价无须等到“双十一”,每天都可以呈现其真实价格。将这两种情况联系起来看,一些人除了玩点小聪明、贪点小便宜,还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大事呢?
以上的所谓反思是简单潦草的。其实每一次类似的全民闹腾活动,都可以用于反思。笔者个人不看好这种闹腾,“双十一”也就是个商场促销活动的放大版而已,没有什么津津乐道的。
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
新闻推荐
每当身处“本城名吃”这样的议题中,我都四顾茫然,被戏称为“舌尖上的外地人”,而当真置身异域他乡时,却总有不错的口福。或许,与“生活在别处”相比,“”是更本能而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