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成本华日文注释为昭和年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

来源:马鞍山日报 2015-12-13 12:33   https://www.yybnet.net/

成本华。日文注释为:“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原摘2013年3月27日12版《中国青年报》)

■虞国芳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者的话

几年前,一张67年前的老照片突然出现在网上,让千万网民震撼,让千万国人动容。这是一张被俘中国女军人的照片,从她的服饰看,她并不是一位正规部队的战士,而是曾经的童子军。但是在日本军人虎狼般目光的围困中,她表现出令人震撼的镇定与自信,表现出对敌人的蔑视与从容。

与千千万万抗日志士一样,成本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信息供人们追忆,作为中华抗日儿女的杰出代表,她伟大的名字、她震撼苍穹的英雄事迹已经深深铭刻在亿万中国人的心里,她已经被无数的中国人像神一样供奉在灵魂深处。成本华的事迹、照片由侵华日军山下弘一提供给《我所认识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山下弘一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当年对和县的进攻,并屠杀了包括成本华在内的抗日志士的平民。经过记者的不断调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查询敌伪档案。发现1938年日本东京大阪,朝日新闻社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十六辑,报道“和县攻略”专版,其中有逮捕成本华的照片,摄影记者叫渡边。山下弘一提供的照片是战后从随军记者处得来的。

2013年,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寻找两张照片的主人翁为线索,揭秘一段悲壮的中国抗战史。寻找过程曲折,历史与现实交错,材料丰富而复杂;影片叙事从容不迫、悬念迭起,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围绕“就义前的微笑”有力地表现了正义的力量和人性之美,体现了编导运用画面讲述故事的不凡功力。

在国家第二个公祭日的日子里,本报刊发中国青年报记者早期采写的《寻找成本华》,以飨读者。

四川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群落,设有专门的“不屈战俘馆”,以纪念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俘。出口处,一个年轻女人的全身照片被放大制成一幅浮雕,背靠着古铜色的墙壁。

被馆长樊建川视作不屈战俘代言人的这位女性,叫成本华。

“成本华是这近百万战俘里边最值得敬佩、形象最鲜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樊建川说。

他搜集的上百万张有关中国抗战的图片中,成本华的只有两张。但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抗日战士面对侵略者“最完美”的照片。

2005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第40辑刊登了由樊建川收藏的这两张成本华的黑白照片。此后,照片和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网友称她为“最美抗日女兵”。

照片上,身材瘦小的成本华一身战斗装束,齐耳的短发有些凌乱,宽大的皮带扣在胯上,裤子上还印着绑腿留下的痕迹。面对日军,她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昂然挺立,显得无所畏惧,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笑。

关于照片的评论,几乎都交织着敬意与好奇,人们关切这个抗敌女英雄的身世与命运。然而除了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这两张照片及简短的注释外,国内没有任何有关成本华的史料记载。

曾有媒体千里迢迢来到照片的拍摄地点——安徽和县寻访,试图还原背后的故事及相关细节,但未能抵达真相的内核。

“这名抗日顽固分子没有吐露丝毫军事机密”

“如果死之前能把成本华的事情搞清楚,我死也瞑目了!”在当地一家面馆里,和县方志办89岁的退休干部王耀恕坐在我们对面,停下手中的筷子,眼角有些湿润。

2005年成本华的照片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和县当地文史工作者无一不被她的形象所震撼。此前,他们对于成本华一无所知。

于是,这个曾参与《和县志》编辑工作的老人一直四处奔走,希望能查清成本华的身世。“战争的刽子手都忏悔了,我们还不该为她做点事情吗?”

被人称作和县“活字典”的王耀恕有些无奈,“找不到相关资料,流传的说法很多,但都经不起推敲”。

我们决定把和县作为寻找的起点,从照片入手。

和县档案馆藏有一本日本老画报——《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16辑。据副馆长耿三和介绍,画报是成本华的事迹在网上流传开后,他们从安徽六安一位乡镇退休干部那里征集过来的。“花了2000多块钱,但是馆里觉得值,因为上面有成本华。”

这本画报是日本昭和13年,也就是1938年的5月20日,由日本朝日新闻社出版发行的。画报中,成本华站在一幢木质老房子前,4个日本兵围在她身边,从不同角度打量着她。现场还有两名中国人,一位老者身穿深色长衫,双手拢在袖中,一个高大的小伙子近距离看着成本华。

图下的日文注释很短:“和县城门上抓到的唯一敌军士兵、女俘虏成本华,她的腰带上带有‘中国女童子军\’字样,这名抗日顽固分子没有吐露丝毫军事机密。”

这版图片共5张,上方有标题“和县攻略”,下面写着“渡边特派员摄影”,拍摄日期为1938年4月24日。注释中有一句写道:“4月24日在海军的协助下,中野部队在南京长江的上游新河口阵地前实施抢滩登陆,并于当日下午占领和县。”

安徽省档案馆,我们在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第28辑中找到了成本华的第二张照片。画报是昭和13年5月21日出版的,与刊登第一张照片的画报仅一天之隔。

成本华的表情和双手交叉的姿势,与前一张相比,如出一辙。她身后,一堵砖墙前,4个日本士兵齐坐在一张长条凳上,有人手拄着军刀,有人嘴里悠闲地吐着烟雾。日文注释是:“在和县俘获的中国女童子军成本华。”

大姑子,老妈子,童子军?新四军?抗日部队!

“真没想到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女英雄。”和县政协73岁的退休干部陈其才同样在关注着成本华。他觉得成本华应当就是和县人。因为和县确实有成姓,乃当地大姓,主要聚居在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

和县,是安徽紧靠长江边的一个小县城,距离南京仅70多公里。据考证,成姓祖籍山东省宁阳、聊城一带,始祖成永通曾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清朝初年,成姓一世祖成克敬迁居和州。

如今的和县以“大棚蔬菜”闻名,被誉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高巷村早已被裹挟在城市化浪潮之中,看不出乡土社会的容貌。村民靠种菜和打工纷纷富了起来。这里放眼望去,尽是3层小楼和行驶的私家车。

2009年,和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对成本华做了简介,引用的仅是日本画报上的注释和媒体的寻访报道。陈其才是编撰者之一。他觉得不甘心,便自己打印出两张照片,开始四处寻访。

他找到了高巷村年纪最大的老人——92岁的许仁珍。没想到,许仁珍老人一眼就认定,照片上的抗日女兵就是她的大姑子(丈夫的姐姐)成本华。

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陈其才,考虑到许仁珍年高体弱,特意带了一部数码相机把当天的对话录了像。“怕老人哪天走了,自己留个证据。”

许仁珍于2009年年底去世。录像中,老人回忆,她和家人一直以为成本华在解放前和国民党军队一起去了台湾,所以一直“不敢讲,怕”。

老人说,成本华的家就在高巷村,她父亲名叫成持和,母亲梁氏,同父同母的兄弟4个。大哥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下有弟弟成本贵和成本江。据推算,成本华出生于1914年,牺牲时年仅24岁。

在许仁珍的记忆中,成本华当时在驻和县部队一个叫柏承君的人家里做保姆,俗称“老妈子”。“她丈夫刘志谊在公家干事,一肚子字,是个‘笔杆子\’”,后来因为吸食鸦片被枪毙。此后,成本华跟柏承君部队中一个姓周的伙夫一起生活。1938年初,日军侵入和县后,成本华最后回过一次家,还和许仁珍一起到街上买菜,从此再无音讯。

王耀恕带着我们找到了成姓宗谱,查到了许仁珍的公公成持和以及成家“本”字辈兄弟。但因为“女不上家谱”,上面没有成本华的名字。

陈其才在和县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档案。从他的笔记中可以看到,“1938年,和县县长赵永智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赵永智兼任司令,柏承君为特务大队长”,当时列兵名单中有一个叫周洪旺的人。这一系列信息,和许仁珍的说法相吻合。

可是,按照许仁珍的回忆,成本华当时只是柏承君家的一个“老妈子”,后来怎么参加了抗日战斗,并且被俘?

关于成本华的身份,有着几重猜想。

日军在照片注释中称成本华为“女童子军”,概因成本华的腰间系了一条刻着“智仁勇”的童子军皮带。

童子军是一种社会军事教育组织,起源于近代西方,1912年由湖北人严家麟引入中国,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组织,并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成立,蒋介石亲任总会长,何应钦任副总会长兼总司令。

抗战爆发后,童子军积极参与,纷纷组织战时服务团,担任救护、宣传、慰劳等工作。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时,11名童子军冒着枪林弹雨送来三大车慰劳品,女童子军杨惠敏孤身一人泅渡苏州河,向“八百壮士”献旗。这些壮举令国人的斗志为之一振。

据王耀恕回忆,当时的和县中学也成立了童子军1194团,帮部队“搞宣传,搞慰问,背子弹,送点吃的”。

不过,据许仁珍回忆,成本华从小没上过学。陈其才也认为成本华不是童子军,至于她腰间系的皮带,“当时到处都是”,包括他自己“小时候都系过的”。由此,可以基本排除成本华是女童子军的说法。

成本华的形象和经历,让人联想到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新四军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而成。1938年三四月间,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700余人进驻和县地区。

我们翻阅了《新四军军史》,新四军对日的第一场战役是1938年5月12日巢县东南的蒋家河口之战,之前没有在和县县城驻扎的记录和战斗记载。成本华是新四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她究竟属于什么战斗序列?

根据《和县志》记载,民国27年,也就是1938年,国民党皖东地方部队第十纵队第二支队3000余人驻守和县。东北人柏承君当时就在这支部队里。

在柏承君家当“老妈子”的成本华,会不会加入了这支部队呢?

陈其才曾经走访了不少和县的老居民,其中一位老人曾经在日本驻扎部队中当过翻译。陈其才清晰地记得,那位老人看到成本华的照片后非常肯定,“就是柏承君手下的服装”。

成本华当时有没有正式参军,如今没有资料可以佐证。但综合各种信息,似乎可以推定,被定格于1938年4月24日的成本华,当时是在柏承君的抗日部队中。我们查遍史料,并没有发现第十纵队第二支队当天与日军作战的任何相关记载。

一场“消失”的战斗

要想“找到”成本华,必须还原1938年4月24日发生在和县的那场战斗。最直接的知情人,莫过于当时日军的随军摄影记者。

最早刊登成本华照片的《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16辑,摄影记者署名“渡边特派员”。这显然不是全名。我们联系了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及朝日新闻总社。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对方未能提供太多信息。

我们只能折回头,从掌握的大量档案资料入手进行梳理。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战火很快烧到了江淮之间的安徽。为鼓励桂系李宗仁出兵抗战,蒋介石委任其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庐阳

他记忆力惊人,思维异常清晰,而且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从来没有他不知道的合肥民俗、文史知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牛老这样的人对于...

相关新闻:
春游有哪些玩头?2013-02-25 11:24
猜你喜欢:
评论:(成本华日文注释为昭和年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