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理想信念,待到山花烂漫时
从《茜茜公主》到《廊桥遗梦》,从《战争与和平》到《哈利·波特》……时光荏苒,有一个人的声音伴随着中国几代人走过成长岁月和历史变迁。她,就是丁建华,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国家一级演员。
丁建华出生在上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家庭。上世纪60年代,丁建华一家被下放到崇明县新海农场。然而,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使年少的丁建华变得悲观,反而造就了她爽朗细腻的性格,她经常像模像样地“替代”父母教育弟弟妹妹,被父母戏称为家里的“大方向”。她从小能歌善舞,长于抒情表意,爱看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是她的偶像。那个时候的丁建华经常在学校表演诗歌朗诵,也因为出色的嗓音常常在农场广播站里客串表演。在农场的成长岁月里,丁建华年少的心灵渐渐萌发出对语言表演的浓厚兴趣。
中学毕业,适逢东海舰队文工团来上海招收学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严格筛选,丁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在部队里,她虚心求教、钻研演技,相继在十几部话剧作品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老太太、民兵连长等人物,20岁不到就成为部队里的台词教师,被大家称为“小天才”,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多次受到嘉奖。
在没有进入译制厂之前,丁建华虽然是译制片的影迷,但她对配音却知之甚少。她甚至以为,像“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等译制片里的台词,都是出于演员本人之口。当她知道这些地道的普通话竟是配音演员的功劳时,不由对这份职业肃然起敬。于是,怀揣着对电影配音艺术的好奇和追求,1976年,丁建华瞒着父母报考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配音演员。
进入译制厂后,丁建华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对于完美的执着追求,让她在语言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给《望乡》里的角色配音时,为了让自己的“笑”与角色吻合,丁建华整整练了一个月,从躺着“笑”到坐着“笑”,从跪着“笑”到站着“笑”,终于圆满完成任务。1978年,丁建华在日本影片《追捕》中为女主人公真由美的出色配音,使她一夜成名,家喻户晓。“真由美”后来专门写文章感谢丁建华,感谢她把自己带到了中国。为了更深入地走进所配角色的内心世界,每次配音时,丁建华都会细心地在剧本上做记号,因为“只有密密麻麻的情感才能真正重现原片的真实” 。2004年,《廊桥遗梦》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来到中国,观看了丁建华所配的中文版《廊桥遗梦》片段后,听不懂中文的斯特里普居然哭了,这让丁建华很是感动。原来,美丽的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动人的情感才是真实的。
随着丁建华成功译配了一部又一部的影视译制片,她也先后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以及“上海青年艺术十佳”“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电影百年百位优秀电影艺术家”等称号。
近年来,在致力幕后的同时,丁建华也兼顾台前,在诗歌朗诵会、庆祝晚会上屡现身影。她说,汉语是最美妙的语言,我希望多方位地尝试,用诗歌朗诵的形式,弘扬民族文化,颂扬正气,让大家都记得我们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更有最美的语言。
丁建华,始终痴迷与依恋在声音的世界,充当着语言艺术的守望者,一腔热忱,无怨无悔……
新闻推荐
每当身处“本城名吃”这样的议题中,我都四顾茫然,被戏称为“舌尖上的外地人”,而当真置身异域他乡时,却总有不错的口福。或许,与“生活在别处”相比,“”是更本能而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