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阁。
县底镇革命老区纪念馆。
黄绍竑故居。
容县中学旧教学楼。 跨越古今的文化通衢
430多年前,一位无名工匠修建了一座技艺高超的纯木结构的建筑,以二楼四根立柱悬空而闻名于世。这就是真武阁。真武阁的建造初衷,据说是由于容城南面遥遥相对着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火神之位,因此常有火灾。于是,人们便想到要建一座祭祀北方水神天地玄武(龟蛇)的庙宇,也就是真武阁。而这火神所在之位,正是中国道教第二十洞天——都峤山。
都峤山是中国道教理论中的第二十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在儒释道三教之中,道教最是讲究顺应自然,讲究兼容并包的哲学理念。
都峤山所处的容县,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正是这种宏大的包容气魄。
容县地处两广交界,古代是岭南的交通枢纽,衔接两广乃至琼海,沿绣江而下可以出洋,勤劳智慧的容州先民在此创造了财富和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带来了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不同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汇集并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具有强大包容能力的容州文化渐渐成型。
仍然以都峤山为例,这座道教第二十洞天并没有紧守门户,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融汇儒、佛、道的文化精髓,成为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圣地。
使都峤山闻名天下的,还有两个历史名人,一个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另一个,就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据《舆地纪胜》记载,苏东坡爱好佛老之学,被贬海南儋州之时,在都峤山修道的道士邵彦甫曾专门追随他到海南生活了三年。苏东坡64岁时获赦从海南归来,给这位同窗好友写了《送邵道士归都峤山洞天》:乞得胶胶扰扰身,结茅都峤与仙邻。少能寡欲颜长好,老不求名语益真。许迈有妻还学道,陶潜无酒亦求人。相逢十日还归去,万劫千由了此因。
五百多年后,明代那位苦行僧般的旅行家徐霞客辗转来到容县,在都峤山盘亘两日,写下了三千多字的游记,详尽描写了这里的山形地势、风物人情。时至今日,当年徐霞客游都峤山时看到的洛桑渡上攀藤而引的横水舟,灵景岩中他亲手拓印过的唐宋碑刻,曾热情招待他歇脚吃饭的古寺等已无迹可寻,唯有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然而都峤山包容并蓄的气魄,却是在时光流转中日渐成为容县的精气神。
这种包容并蓄的气魄,首先体现在容县的骑楼上。杨梅镇的旧圩就是典型的骑楼街。这些民居多建于清末民国时期,街道两旁的楼式店铺在临街的前楼之下统一留空两三米,作为与左右店铺之间连通的楼道,楼道上悬着的楼阁就骑在各自临街的楼柱上,成为骑楼。“骑楼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居住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形式,洋气又带有浓浓的家乡味儿,是容县一直以来自信、开放、包容的最直观的体现。”容县外侨办公室主任钟萍说。
将这种中西合璧发扬到极致的,是容县的民国将军别墅故居群。自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容县产生了92位民国将领。容县的将军故居或者别墅现存完好的建筑有11座,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容县民国将军别墅(故居)群赫然在列。
斯人已去,他们留下的故居别墅,成为研究广西建筑史、近代史不可多得的史料,更是青少年爱国教育的珍贵文物教材,它激起人们更为深切的拳拳爱国之心,推动容县在交流合作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发展。
山高水远意气长的容州
容县的山不止都峤山,一位位时代巨子同样让人高山仰止;容县的水不止绣江水,一位位“走洋过番”的儿女就是那频频回头的海浪。这里是全国第二的将军县,广西最大的侨乡,容县所展露出的勇毅和魄力无一不让国人为之动容。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11月18日,夏国璋率部开赴淞沪战场,他所在的第一七零师在升山与敌人浴血奋战。战至21日下午,第一七零师伤亡惨重,夏国璋不幸被敌军空袭击中,英勇牺牲。夏国璋殉国后,全旅官兵与日军白刃肉搏,终至全部牺牲。24日17时,升山失守。吴兴阻击战坚守了十天,有利地阻碍敌人西进,掩护淞沪守军安全转移。这就是著名的吴兴阻击战。殉国后,夏国璋被追授为陆军中将,其牌位被安放在湖南衡山的忠烈祠中,供后人永远怀念。
现在,夏威夏国璋别墅是容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还建起了容县抗日烈士纪念馆、容县爱国将军纪念馆、容县籍省主席纪念馆,以纪念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英烈。在容县抗日烈士纪念馆内,详细记录了从抗战到结束的情况。容县仅在抗日战争中有史料记载战死沙场的就有近1000人,而实际战死的远远不止此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无数容县儿女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神州的安宁。他们的壮举,值得我们世代铭记。
容县县底镇冠堂村有一座公祠,这里是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的旧址,县底镇革命老区纪念馆就在这里。1993年起,退休教师黎金源和陈有进、陈柳成、陈强西、陈东荣、陈树海走访先烈战斗过的地方,采访烈士的亲属及村里的老人,花了十年时间,整理了20万字的文字材料,获得34幅珍贵照片及先烈遗物一批。2003年9月,他们将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的旧址打扫干净,建立了县底镇革命老区纪念馆。已经84岁的陈有进老人寄语容县后辈:“缅怀革命先驱,继承先辈遗志,开创美好未来。”
战场上的烽烟悲壮可歌可泣,数十万容县儿女出洋打拼同样可以写成一部恢弘诗篇。
容县人走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鸦片战争时期。吃苦耐劳、实干硬干的容县人,先是在他乡割橡胶、挖矿藏、种植园艺,靠省吃俭用累积资本,再涉足工商服务业。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容县生根,容县人又以亲带亲、邻帮邻方式走南洋。滚滚红尘,谁能想到,只是一两个世纪,旅居海外30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容县籍乡亲有150多万人,其中旅居东南亚的占80%以上,成为广西最大的侨乡。而在容县境内,就有归侨3万多人,侨眷达30多万人。
在容县中学里,我们见到了历经百年风雨仍傲然矗立的旧教学楼。这座仿日本早稻田大学而建的教学楼,是当年在日本留学的黄绍侃带回早稻田大学的设计图纸后,依图纸而设计的。与历经风雨的旧教学楼遥相呼应的,是一座马新侨胞爱心艺术楼——博雅楼。博雅楼由自治区拨款,马来西亚、新加坡侨胞捐赠了120多万元建成。一新一旧在此相遇,似是蕴藏着容县人内心深处的某种精魂。
“侨乡文化的精髓是自信、开放、包容。而敢为人先是华侨精神的特质,念祖爱乡是华侨精神的灵魂。”钟萍介绍,这些年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先后捐赠容县公益事业1.6亿元以上,捐建侨心小学项目80个,资助贫困学生1万多人,全县的所有中小学校几乎都接受过捐赠。近年来,每年从海外汇款、携款回来支持家乡亲属生产、生活的达1亿多元。
回归传统文化的沃壤
容县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都峤山上儒、佛、道三教合一,容县既有儒家积极进取、治国救世的情怀,又有佛家宽宏大度、善良忍耐的精神,更有道家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气质。所以,容县不但涌现出了一批保家卫国的将军,更有众多文化救国的志士。
历史浓雾散去,当年他们播撒在容州大地上的文化种子,如今已然硕果累累。
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近年来,容县当地群众自发组建起了众多诗社,如农民诗社、女子诗社、企业诗社……容县群众有吟诗作词的传统,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在当地都建有书院,私人开办的蒙馆、私塾、经馆更是遍及各乡镇,这些院馆讲授四书五经、传授诗词声律,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容县图书馆,珍藏的古籍汇集和手抄本中,有不少就是本地文人创作的诗词歌赋。
从百年前的西学中用,到如今的回归传统,我们不再需要远走他乡,便可汲取文化的养分。今年4月,容县容州镇中心学校、容西镇中心学校、县底中学三所学校以及县底镇石龙诗社等4个单位成为广西首批“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容县还将楹联文化与“读书育人”特色办学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积累相结合、与各项活动相结合、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以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楹联创作人才,让传统楹联文化向纵深层面发展。
“编唱山歌、写诗成了我们种地之外的重要生活部分。”在县底镇,我们见到了石龙诗社副社长卢定汉。石龙诗社成立于1996年,是卢定汉和几个农民一起创办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石龙诗社现有会员2000多名,不但覆盖了全乡20个村,还通过网络征集诗歌等形式与全国20多个省区以及海外的诗友保持着联系。
回归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向未来出发。得益于创建广西旅游名县,近年来容县打造真武阁景区、都峤山生态旅游景区、杨贵妃故里景区等重点项目,将容县打造成一座“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
引人关注的容县真武阁景区旅游提升工程进入主体工程收尾阶段,建设的开元寺、博物馆、容州府等主要建筑主体已初现雏形,建成后,将形成“一阁一府一馆一寺”的格局。另外,“都峤山生态旅游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计划总投资约50亿元。”容县旅发局副局长李进展告诉记者,项目以道家讲道、佛家讲禅、儒家讲理为核心,打造一个融自然、历史、人文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养生旅游胜地。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