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陋室、霸王祠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和鸡笼山国家森林等自然生态景观,坐拥41.6公里长江岸线和7条通江河流、67座水库,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
历年来,和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早在2003年5月,和县就被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批准为第八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从那时起,和县就在全县广泛开展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生态县创建一直都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出了‘四城同创\’,即全省园林县城、全省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全省生态县创建。”戴瑞说,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和县就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县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动员大会,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创建生态县的决心,也说明了全县上下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大家充分认识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就是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和潜力。我们也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好。”
依托良好的生态基础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县正在全力做好“绿”文章。戴瑞说,和县投入2亿元在国道、省道、县道两边建设了长达300公里的绿色长廊,这在全省县级也是不多见的。通过加大投入,两年来,县城增加绿地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不仅在县城,和县还统筹做好农村的生态创建工作,在农村开展植树造林和为群众送“绿”活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增加绿地量,并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采用PPP模式将全县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统一打包,实行社会化运作。去年在农村开展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保护水源地,让老百姓喝上合格、放心、干净的水。
在加强环保工作方面,和县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加快发展,又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戴瑞说,特别是对有污染的企业,和县设置了门槛,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落户,新引进的项目都是以高科技、低污染项目为主。和县还严格限制化工园区的规模,对现有的重污染企业进行“腾笼换鸟”,让企业通过转型升级,降低能耗。强力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所有到期矿山一律关闭。“十二五”期间共关闭非煤矿山12家,生态修复面积2687亩。此外,和县还淘汰了城区的小锅炉,对扬尘也采取了具体的措施。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和县制定《和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划定“禁燃区”和“禁行区”,严控烟花爆竹燃放。下一步,和县将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环保投入和保护力度,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一些限制开发的区域,把好的环境和山水有效保护起来。
让发展插上绿色翅膀,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也是和县生态县创建的目的。“生态县创建不能为创建而创建,一定是和其他业态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有内容、有成效,才能够落地生根。”戴瑞说,和县把生态创建与一产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一产的同时发展了旅游业,同时又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和县把生态创建与旅游结合起来,整个和县按照一个景区来打造,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
“我们的总体理念就是要把青山绿水保护好,不能盲目开发,要科学开发,绿色开发,可持续开发。”戴瑞说,未来的和县将是一个显古、秀水、拥河、滨江、生态、宜居的城市,是一个“远者来、近者悦、居者乐”的绿色生态新城。(更多报道详见今日本报8、9版)
记者柴胜松季晨辰通讯员茆怀松
△生态诗城·走进马鞍山的生态样本
新闻推荐
□合肥 娄凤最近,在翻看爸爸收藏的几本日本老画报时,有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和县抗日女英雄成本华被俘后和临刑前的两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