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礼乐、情怀和境界

来源:安徽商报 2017-08-06 09:08   https://www.yybnet.net/

赵焰

中国古代文化,最崇尚天命。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意思?意思老天不会说话,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这里的“天”,不是上帝,也不是具体神灵,而是大自然,是一切生命之源。万物皆有灵性,人的生命是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

天命在上,是万物之道,有神圣性。人治理社会,必须服从天命,必须遵循礼乐文化。礼是制度,乐是祭祀;礼是规矩,乐还是教化。

早期的“乐”,指的不仅是音乐,还是一切艺术形式。相对“礼”的严苛和呆板,“乐”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通神的,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旨在表达人对于神的崇敬。在古人看来,凡是缥缈不定的东西,肯定去了神的世界,气味如此,音乐如此,魂魄也是如此。

君子之道,也强调礼乐精神,礼是理性,乐是感性。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以行“道”作为自己的理想,借此提升精神境界。精神境界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仁”;“仁”靠什么求得呢?手段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乐”,是一个小概念,就是指的音乐。孔子还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意思是说,学习《诗经》,可以感发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感;学习《周礼》,可以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学习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感受到人生的乐趣,达到一种悦乐的境界。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崇高的道德目标,仅仅有理论上的认识是不够的,仅仅有追求的境界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沉浸其中,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却是一个极爱音乐之人,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很少对艺术和音乐持肯定态度的。《论语》中说孔子在齐闻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刘向《说苑》里记述了一段故事:孔子到了齐郭门外,看见一个婴儿,眼睛里天真圣洁,神一般的境界,非常欣喜,叫驾者快点走近,因为韶乐将升起了。这一段表达什么?表达孔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表明孔子有很好的通感。最早的儒家,就是这样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也有着很好的平衡感。

以儒家的看法,“礼”,一定要跟“乐”结合起来才完美——礼治社会就应该像乐曲,社会成员则应该像乐音;乐音有音高、音长、音强的不同;社会成员也一样,也得有差异,有多样性。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谐。

从先秦到唐宋,中国文化“乐”的精神还是很蓬勃的。文化主要儒释道,音乐,同样也是儒释道。儒家的音乐,主要有编钟、钟磬等,风格是庄重、堂皇、克制、平衡,不会深入灵魂,不会撩拨人的忧伤。道家音乐,主要有琴、筝、琵琶、箫、笛等,风格是高逸、幽远、清独;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跟道教精神基本一致。至于佛教音乐,从《春江花月夜》就可以听出,其中无欲无求,称得上浑然圆满,也称得上九九归一。

传统中国人,喜欢天地之音,不喜欢灵魂之声。中国人一般接受不了大提琴,因为声音太凄苦悲伤,它的旋律,一直可以深入到心灵深处。中国文化,不太喜欢触碰敏感部位。

比较而言,道家由于追求个性,也追求精神的自由性,在音乐上,更胜一筹。魏晋时司马昭处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临终前,要求弹奏《广陵散》。《广陵散》是战国时期侠客聂政刺韩王故事的音乐化。一曲终了,千人落泪,嵇康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去了哪里?回到大自然,重归天命了。在嵇康眼中,这是物归原主。琴声如诉,带走了嵇康的灵魂,音乐如灵魂一般,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音乐高峰,主要原因,还是胡风所致。汉代以来,大量胡人乐器传入中原,至隋唐时,已充分融合中国文化,出现了很多演奏大家。盛唐之时,唐玄宗擅音律,能弹得一手好琵琶,诸王、郡主、妃子都成为其琵琶弟子。由于唐玄宗热爱音律,宫中经常举办音乐会,唐玄宗还自己动手作曲,最有名的,是与杨贵妃合作的《霓裳羽衣曲》。这一个剧目,改编自西域《婆罗门曲》,载歌载舞,有大型《丝路花雨》的味道。唐代有一张名画《宫乐图》,展现了晚唐时期宫廷一场非正式小型音乐会的情况,图中宫女,吹拉弹唱不一,乐器主要有筚篥、琵琶、古筝和笙。史载梨园弟子张野狐曾经在安史之乱中随玄宗逃往蜀地,玄宗在雨中的栈道上行走,边走边思念杨贵妃,继而作《雨霖铃》,交付张野狐演奏。后来玄宗重游华清宫,命张野狐又奏《雨霖铃》,曲未半,玄宗已成泪人。这一个张野狐,即是“筚篥第一高手”。

盛唐时,日本差来遣唐使,将唐之音乐带到日本,先进入皇族和大臣之中。日人资料透露,唐之合奏有四十余种,传至日本只有十余种乐,但已足够宏大了。不过唐时音乐,后来基本失传,原因是世事动荡,伶工渐成绝响,写在纸上的曲谱,少有人读懂,终究遭到遗弃。文化之事可于书本上见到,唯音乐须口传心传身传。人处动乱之中,惊慌失措,身心疲惫,即使家中瑰宝,也无法呵护。这也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好东西没法子流传下来,的确千古憾事。

中国人的性格,自宋之后,转向内敛。讲境界的多了,讲情怀的少了。情怀与境界是有区别的:情怀是外向的,境界是内敛的;情怀是主动的,境界是被动的;情怀是有释放能量的,境界是收敛能量的。乐的精神,也随之黯淡下来。这其实有一个情感内敛或者压制的过程,跟中国的社会走向以及中国文化的逐步内向有关。说到底,还是社会环境对个人情感的挤压。情怀变成了境界;“众乐乐”变成了“独乐乐”。

“乐”的内在精神,其实是自由的情怀。自由的情怀不再,连带着“乐”的精神,必定式微。不知这样的说法,能否作为中国文化自宋朝之后音乐精神减弱的解释?

汉语文字的音乐性,对中国音乐这一块也是消解。中国文化喜欢在文字中传达音乐性,像《诗经》、汉赋,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骈散,以及唐诗、宋词等等,异常注重音韵、平仄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强。汉语诗的节奏,从《诗经》开始,是“关关睢鸠”,是二加二,是“二”的关系,是偶数的关系;到了屈原的《楚辞》,成为三个字的音乐;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变成了二加三的节奏,就是五言;然后,又是七言……骈散呢,“散”如水一般流动,“骈”如磐石一样稳固,一张一弛,一疾一缓。这些诗词文章,早就不单单是文字,而是音乐了。可以说,中国的诗词文章,对于字词的音乐性,充分开掘。像唐诗,不仅有音乐性,连音乐的内在属性情怀也有了。有一个词叫“内在节奏”,汉语的诗词歌赋中,都明显地呈现一种“内在节奏”。这种内在节奏,也是一种音乐。

就音乐本身来说,唐诗是可以唱的;宋词呢,更是配以声调来歌唱的流行歌曲。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序曲,有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其中仿佛小提琴独琴、大提琴独奏,甚至长笛单簧双簧管什么的。这首九段三十六句的长诗,其实就是一首文字的交响曲。宋词的音乐调性,跟西方不一样,西方是用精确的办法去算出G大调、D调,中国是用一个词牌,固定一种调性,比如“虞美人”、“乌夜啼”等。《乌夜啼》通常是比较悲哀的调子;《毛毛铜》则轻快、喜悦;《满江红》宏大而崇高,一定是中东韵,是那种洪亮浑厚的感觉;还有《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各有各的调性和风格。

中国文化讲境界,西方文化讲情怀。表现在“乐”上,也有很大不同。西方音乐重一个“情”字,注重自我内在情感的抒发,强调个体的感知。贝多芬交响乐什么的,情感丰富充沛,满满的都是抑制不住的情怀,还有深入细致的哲思。由情感和情怀,转到了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转到了宗教的悲悯。

中国文化也有情怀,荆轲去刺秦王,朋友去送他,荆轲一边喝酒,一边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什么?这就是情怀。再往上追溯,屈原的天问,是情怀;孔子鼓瑟击磬,唱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也是大情怀。

情怀属于青壮年情感,蓬蓬勃勃,值得发扬光大。可是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却偏向由情怀转向境界,由外向转向内敛,最后归于虚玄。中国音乐有八音,八音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主题不似西洋音乐的思想和感情,而是以意志为上,直通天地自然,变成了人对神的倾诉。相比西方音乐的情感充沛,中国音乐总体上有虚玄的走向,一曲完了,余音缭绕,如苏东坡诗的“去意浩无边”,可以形容为“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虚玄是什么?其实还是归结于那个“道”,就是隐隐约约的形而上成分。好的艺术,既有细腻的情感,又有深刻的思考,更有悲天悯人的精神。具有这些特质的作品,不仅是艺术中最好的东西,也是人生中最好的东西。万物“相由心生”,中国的音乐也是这样。中国人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乐器,是由什么样的内心、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的。中国的境界就是用减法,你必须先增量,再减量,就有境界了。境界是什么?背景是幽幽空灵。

明清之后,中国文化下行,世俗文化泛滥,“礼”和“乐”都变形扭曲了:“礼”变成了“礼教”;“乐”慢慢式微,几乎不被人重视。音乐式微,戏剧上扬。朝廷以戏剧为教化,主题变得直接而简单。在审美上,变得更加浅薄了——人们理解不了弦乐的忧郁和不确定性,喜欢的,是发出喜庆的乐器,其中多为打击乐器,比如锣与鼓。比较起之前的复杂、深入、幽远,明清的声音简单、直接,感觉不到个体的忧伤,也感觉不到个体的心跳。它不是情怀,也不是境界,很多时候,只像一种单纯的节奏。

人在世界上,悲哀和痛苦,一般来说,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现实感觉的层次,是对社会、人际、遭遇的绝望。另一个呢,是思想和心灵的层次,对宇宙、世界、人类、人性的绝望。第二个层次,现在称为“终极关怀”,它牵涉到人的本质,有生命情怀和境界的人,肯定在这个层次。明清之后的音乐,包括艺术,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次。

说艺术的虚玄和境界,举一个例子:年轻时有一次去南京,一个朋友拉着我,去秦淮河听一个著名女古琴师抚琴。琴弦半天拨一下,颤颤巍巍,余音袅袅,好急人啊!我坐了一会,一点也听不下去,心里憋着慌,急猴猴地要走。我后来知道,古琴根本就不应拿来表演,它其实是一个修身的工具,是面对自己,连接天地的。换句话说,古琴最重要的,不是弹给别人听,而是弹给自己听,在弹琴的过程中进行修炼,调整气息运转,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觉察世界的隐秘。这个古琴,内省性很强。据说高手弹琴之时,如果有人偷听,弦会崩断。因为气息受到了干扰,手指一乱,伤及琴弦。琴一直被认为是君子之道的一个重要途径,指的,也是它的内省性。

情怀相对属于西方,境界属于东方。理想是具体的,是有确切所指;情怀,则如烟雾一般升腾;至于境界,更是“月朦胧,鸟朦胧”。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走到雾霭中去了。面前模糊一片,还以为是雾中风景。

新闻推荐

安倍内阁再改组 政权颓势难挽回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8月3日再次改组内阁,力图挽救因“地价门”“加计学园”“瞒报门”等丑闻引发骤跌的公众支持率,并为明年争取连任自民党总裁布局。只不过,安倍政权的诸多做法和做派有违民意...

相关新闻:
安倍晋三改组内阁2017-08-04 09:53
猜你喜欢:
评论:(礼乐、情怀和境界)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