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树辉 通讯员 张光珠 徐之琦
2009年8月20日,世界直径最大的水下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全线贯通。当天,《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这一消息并在醒目位置进行专题报道:《“天工”,比进口刀具更“过硬”》。次日,未能及时采访到企业董事长刘玉海的江苏电视台尾随到聊城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原来,聊城天工岩土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盾构道具解决了世界级难题,为长江隧道的开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夜之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聊城企业红遍全国,许多国内知名、重点工程都被打上了“天工”的烙印——沈阳地铁、成都地铁、北京直径线地下铁路……均是在采用进口设备无法完成的情况下靠“天工”的神力得以顺利完工。聊城“天工”一跃成为了隧道工程和矿山开采领域的当红“明星”。
聊城天工岩土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座落于凤凰工业园内,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以工程道具、盾构道具及矿用刀具为主导产品。2009年,企业创造了“边建设、边生产”的经营奇迹,当年完成税收近7000万元。
今年以来,天工工具以“全面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管理、扩大规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成效。预计2010年,企业税收有望实现20%以上的大幅增长。
“过硬”质量赢得世界赞誉
“天工”的成长史其实是一个知名品牌的诞生史。
“天工”的成名与天险长江有着密切的关联。2008年5月,南京长江隧道开工建设。施工过程中,用于施工的进口盾构刀具出现严重故障,导致工期可能被无限延期。得知这一情况,董事长刘玉海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在企业面前:成功服务南京长江隧道将给“天工”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终于,经过多方真诚的说服工作,面临搁浅的工程满怀疑虑地同意让“天工”一试牛刀:进口刀具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国产刀具能否胜任?
一鸣惊人,226把进口刀具无法完成的世界级难题被71把“天工”刀具迎难而解。消息一出,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在随后的庆功会上,德国专家对刘玉海竖起了敬佩的大拇指:天工,牛!
人性化管理孕育良好文化
多年来,天工工具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董事长刘玉海用自己无可挑剔的技术和魅力四射的人格打造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团队。走进天工内部,企业的人性管理实例随处可见。企业副总经理刘玉杰告诉记者,董事长刘玉海对企业职工,更胜于对家人的关怀。刘玉海创业十几年,绝大多数和他一起创业的人依然追随着他。企业为每个员工每月提供200元的用餐补助,所有的车间全部安装了中央空调,员工宿舍免费住宿。同时,企业按规定足额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5年以上工龄的老员工还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由企业代缴的特殊待遇。
壮志宏图描绘美好明天
从“一夜成名”到有口皆碑,企业的400多名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企业的发展每一步都有着长远的规划,企业的壮大、上市都被明确地目标化,‘天工\’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造福一方百姓,服务地方经济,凭借企业的实力构建美好明天”,董事长刘玉海用自己的壮志为企业绘就了一幅宏伟蓝图。
聊城天工,一个崭新的老企业,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神话团队,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掌控世界尖端刀具技术的现代化企业正在迎风展翅,继续书写她“工于地下而名扬天下”的事业传奇。
新闻推荐
科学发展结硕果 开拓创新谱新篇 ——柳园街道办事处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