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市公安局向故宫发还被盗展品,9件展品中已经寻获的6件将交还给博物馆。这些展品中,大多数是窃贼石柏魁在逃跑途中逐渐遗失的,也有警方根据其供述,在他扔掉赃物的地点找到的。
据17日的《人民日报》报道,
北京警方首次正式披露故宫失窃案侦破过程。5月8日,故宫博物院发生展品被盗案。5月11日,案发58小时后,犯罪嫌疑人石柏魁被抓获。截至目前,9件被盗展品中,6件被找回。根据警方现场勘查和犯罪嫌疑人石柏魁的供述,盗窃并非原来媒体报道的“临时起意”,而是“在电视上看到对故宫的介绍,产生了盗窃的念头,并到案发地“踩点”。偷窃前,他先关闭了西配房内供电系统总闸;逃跑时,他跳下了高约8米的故宫外墙;第二天,他到海淀区销赃;最后,他若无其事地去网吧上网,直到被抓。
供述盗窃前曾到故宫踩点
根据警方现场勘查和犯罪嫌疑人石柏魁的供述,现在可以初步还原故宫失窃案的基本过程。
据北京市公安局介绍,石柏魁交代,案发前曾在电视上看到过对故宫的介绍,产生了盗窃文物的念头,并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作案前,石柏魁曾到故宫博物院,查看博物院内部和外围筒子河的地形,并留意故宫每天的清场时间。
5月8日上午10时许,石柏魁未购买门票混入故宫,并进入诚肃殿的香港“两依藏珍选粹展”展厅,趁降雨躲在展厅与西配房的夹道直至天黑。20时许,他关闭西配房 内供电系统总闸,破坏展厅玻璃和内部展板后进入展厅盗取展品。得手后,石柏魁从诚肃殿上房,并攀爬上故宫内墙逃跑。
逃跑时,石柏魁曾被故宫夜巡人员发现。当夜巡人员向上级汇报期间,他逃离现场,藏在一辆汽车底下。躲过搜查后,他通过一间房屋的铁质护栏,爬上高约8米的故宫外墙,跳墙逃跑。
在逃跑过程中,石柏魁丢弃了部分展品。9日凌晨逃离故宫后,他当天上午试图在海淀区一门店销赃,但未能得逞。石柏魁后来在中关村附近将剩余展品丢弃。
抓捕数据比对锁定嫌疑人
5月9日,北京警方接到故宫失窃案的报警。现场勘查结束后,办案民警在故宫诚肃殿斋宫 、配电室 、周边围墙的灰尘印痕中发现了部分痕迹线索,技术人员抓住每一处细节,标注出特征点,在海量数据中最终比对出目标,及时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石柏魁。案件侦破取得重大突破。 据介绍,嫌疑人石柏魁并没有犯罪前科,他的数据出现在北京警方的数据库中,源于一次“偶然”也是“必然”的事件2008年4月8日,石柏魁因随身携带管制刀具,被警方治安拘留,他的个人信息得以录入警方的数据库。
北京市委常委 、公安局长傅政华介绍说,北京警方自2007年起推出“核查即录入”工作,即各执法岗位的民警通过面对面检查 、核实 、记录的方式,实现对询问过的“人 、地 、事 、物 、组织”信息进行动态采集,然后全部录入基础信息数据库,联网后供全市警方共享。
11日,技术人员继续比对琉璃瓦上发现的痕迹,认定与嫌疑人石柏魁数据一致,协助确认了嫌疑人作案时的活动轨迹和逃跑路线。当晚7时许,警方发现石柏魁在丰台区友联时代网吧上网,专案组成员立即赶到现场,成功抓获嫌疑人。
挨批追贼的夜巡员近60岁
故宫博物院安防为何如此“脆弱”?社会各界对故宫的内部安全 防范措施纷纷表示质疑。专家分析认为,长期平安无事导致的麻痹思想或是窃贼能顺利在故宫偷走展品的重要原因。
石柏魁两次进入故宫,都是从检票口附近混入,却没有受到阻拦。在执行每天例行的清场工作时,工作人员相对关注开放区域,而对于一些类似配电室的附属建筑,并没有进行细致的查看。石柏魁将常规报警器电闸切断后,值守人员曾经连续接到“区域故障”的报警,但并未按规定到现场查看。
故宫内部安全防范人员还存在年龄过大 、人员培训不够的情况。最初发现石柏魁踪迹的夜巡人员近60岁,无论体力还是反应都很难与不到30岁的石柏魁相提并论。当晚搜寻未果后,故宫并未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次日才发现有展品被盗。
自查七大漏洞导致失窃
故宫16日发微博,就故宫失窃自查了七大漏洞:1.闭馆清场有疏漏。
2.守机值班人员思想麻痹。
3.对施工人员管理和控制不严。
4.发现可疑人脱离控制后,未能做出可能与重大作案有关的预判。
5.未及时对城墙布置防控和搜索。
6.对部分长期非开放区域存在的施工遗留电线 、光缆 、废弃物品的检查和清理力度不够,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
7./警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