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从一首歌到红遍全国一出戏 追忆《沙家浜》台前幕后

来源:柳州晚报 2011-06-03 04:05   https://www.yybnet.net/

1970年拍摄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资料照片)。七十多年前,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江苏阳澄湖一带,演绎了一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传奇。若干年后,这段传奇被人写成歌曲、写成通讯、写成

剧本,进而搬上舞台,现代京剧《沙

家浜》因此诞生。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七十多年后,朝霞照在芦苇荡上,沙家浜风景区内的戏台上,唱词依旧悠扬婉转。

一首战歌芦苇荡里的“火种”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房……”63岁的沙家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徐耀良张口就来的这段歌曲

名叫《你是游击兵团》。

“要说《沙家浜》,一切还得从这

首歌说起啊。”徐耀良说。

1939年,叶飞率领的以新四军第六团为主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了36位伤病员。“留下我们,并不单单是因为身体条件不行,跟不上主力部队频繁的流动,留下我们,重要的是党需要留下一把火种在东路!”伤病员之一刘飞同志在自己的

回忆录《火种》中这样写道。

据他回忆,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排在群众家中,农家的小屋、湖中的小船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间。碰上敌人扫荡,大家就把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芦苇荡中。

敌人走了,再接回村子。陆续地,伤病员们恢复了健康,重新建立起了武

装队伍。

1943年10月,时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和从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分配来团工作的黄苇,偶然之间聊起了这段历史。

两人决定合写一首歌曲。不久,由过

鉴清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

团》就诞生了。时任52团政治处主任的彭冲还对歌词作了认真修改。

很快,这首歌就在军队里传唱开来。

1948年11月13日,战地记者崔左夫在采访淮海战役时听到了这首歌曲。记者在他事后发表的创作谈中看到,“一天,我们沿运河走去,正遇上刚打扫战场回来的一支部队……刘飞同志说:‘这个部队的前身是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一批战斗骨干是江南抗日义勇军在东路作战留下来的三十六个伤病员,他们的经历很有意思,将来你们当中最好有人写一写…… ’。”崔左夫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

1957年夏天,他在到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走访了两个多月,最终

完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 —

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搬上舞台阿庆嫂原是“男老板”

从战歌到纪实文学,现实中既没有阿庆嫂、郭建光,也没有胡传魁、刁德一,这些人物从何而来?如今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阿庆嫂”为何在创作之初是个“男老板”?资料记载,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团长陈荣兰和编剧文牧着手创作一个反映江南新四军艰苦奋斗的现

代沪剧时,偶然看到了崔左夫的《血

染着的姓名—— —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大受启发,就此创作了现代沪

剧《碧水红旗》。1960年正式公演时改名为《芦荡火种》。

1963年,已经蜚声沪上的《芦荡

火种》赴京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眼看中,改编为京剧。最终由毛主席拍

板定名《沙家浜》,成为后来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虽然是根据现实创作的,但剧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阿庆嫂的原型大概有8个,郭建光也有3个。”徐耀良告诉记者。

为了找到阿庆嫂,常熟市沙家浜镇文化站曾遍寻历史资料,接连寻访出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惠琴、徐巧珍、陆二嫂等众多阿庆嫂原型。“还有人说,阿庆嫂也可能是个男的,比如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他当年就是新四军的秘密交通员。”文化站站长浦晓峰说。

编剧文牧已于1995年去世,但他

留下的《<芦荡火种>创作札记》证实

了这种猜测,阿庆嫂这个经典形象在创作初期的确曾是个“男老板”:“陈荣兰认为戏里男角色太多,建议把茶馆老板改为老板娘,可以让丁是娥来演这个角色。我同意了。谁知把老板改成老板娘,牵一发而动全身,真不简单……”“老板娘的名字本来取名‘阿兴嫂\’,后来觉得‘嫂\’这个音是朝下缩的,当中一个字就必须着重、有力。‘兴\’字显得平,改成‘庆\’字便显得重甸、有力,叫起来也响。”

艺术源于真实才有生命

青葱茂密的芦苇荡,随意穿梭在荡中的小渔船,点亮春来茶馆那些晃晃悠悠的灯笼,“滴水不漏”的阿庆嫂手中高高提起的“煮三江”铜壶……如今的沙家浜,仍保留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构成了经典的沙家浜韵味。

而作为舞台上的经典,《沙家浜》

的情节、人物都是虚构的,而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难免有“高大全”的嫌疑。但无论如何,这部戏剧所依据的那段历史—— — 坚持在芦苇荡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新四军英雄们和江南的人民们,是值得永远怀念的。

“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

么多年研究《沙家浜》,我越来越感觉

到寻访原型人物其实意义有限,应该更多地从真正的英雄人物本身的事迹去了解、认识他们。毕竟他们才是不该被遗忘的人。”徐耀良说。

如今,剧中阿庆嫂最后一位原型范惠琴已于2003年去世了。作为剧中主角郭建光的原型之一,也是36位伤病员之一的夏光,如今正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

医生告诉记者,老人今年已经102岁了,虽然身体还比较健康,但大脑已经萎缩,对一些人和事都记不清楚了,根本无法进行语言交流。

夏光的女儿夏春秋回忆,常听父亲唱起“待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那红旗挂”的旋律,也曾听父亲讲过沙家浜的故事。他说,沙家浜的水芦苇没人割的时候能长到2米多高,是掩护伤病员的天然屏障,坐在船里,就像进了迷宫一样。前头的一叶小舟本来还在视线中,一转弯就没入芦苇丛中了……“父亲曾经嘱咐过,等他百年之后,把他的骨灰安葬在沙家浜,让他陪伴逝去的战友,一起沐浴阳澄湖上的缕缕朝霞。”夏春秋说。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一车连撞三车上演现场漂移》有续闻 肇事司机涉嫌醉驾

...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一首歌到红遍全国一出戏 追忆《沙家浜》台前幕后)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