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可新 郭明媚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曾使无数人潸然泪下。3月27日,在全面塑造“自豪、创业、包容、奋进”的聊城形象的春风里,记者来到靳书玲位于凤凰工业园的电子配件厂,她正和大女儿文文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屈指算来,靳书玲从收养第一个孩子算起,时间已过去整整10年了。她凭着一颗真心、爱心,一腔母爱,先后收养了四个孩子,而其中三个孩子都是孤儿。
10年来,无论经历多少坎坷,靳书玲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心肝宝贝;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听到孩子的啼哭,即使不是亲生骨肉,她都愿意张开妈妈宽广的怀抱。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收养了三个孤儿,视如己出——她是包容的。
2002年底的一天,靳书玲从县医院门口经过,突然一阵婴儿的哭声让她停下了脚步,她走近前一看,在医院门口的空地上,一个小襁褓里包着一个小小的婴儿,看样子也只有几个月大。小脸已经冻得发紫,四肢也接近僵硬,很是可怜。靳书玲想起已经家徒四壁的自己,想起发不出工资的工人,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的她狠狠心离开了。回到家,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想到那个弃婴,靳书玲感觉到揪心似的疼。靳书玲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担心,那天夜里凌晨1点,靳书玲终于按捺不住,穿上衣服,骑上摩托车冲出家门。当她回到医院门口,那个被遗弃的女婴,仍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已经不会哭了,摸上去全身冰凉。靳书玲赶紧将孩子揽到怀里往家赶。大雪纷飞,天冷路滑,一只手开着摩托车,一只手抱着孩子,她在路上摔了十几次,有时车子摔出去好几米远,但孩子始终紧紧地抱在怀里。回到家,靳书玲把婴儿贴在胸前,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这个小生命。凌晨3点多,孩子终于开始哭了,她想给孩子喂水,才发现家里没有奶瓶,就又出去买奶瓶。就这样,这个弃婴就成了靳书玲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娜娜。
2003年4月的一天凌晨四点多,靳书玲去接货的路上,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昏倒在路旁,当时孩子高烧39度,随后靳书玲将孩子送到医院。后来得知,孩子父母离异后,他便成了“孤儿”,到处流浪,从此靳书玲又多了一个儿子洋洋。靳书玲说,洋洋的亲生父亲一直在街上乞讨,每次遇到靳书玲,总会拦住她向她磕几个头,也许,这是他作为孩子的父亲对靳书玲表达感恩的方式。
大女儿文文的收养经历更是催人泪下,陈诗文是靳书玲收养的第三孩子。她是一个私生子,早有家室的父亲和她母亲有了婚外情,出生后,她被寄养在河南,从未见过亲生母亲,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听说了靳书玲收养孤儿的事后,她认定靳书玲就是自己心中的好妈妈,2006年9月10日,18岁的陈诗文终于达成愿望,喊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声“妈妈”。
现在,文文在公司里是靳书玲的得力帮手。18岁的洋洋对汽车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所以,靳书玲准备给他开个汽车4S店或者维修店。而小女儿娜娜原本在聊城郊区的农村上学,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靳书玲将她转到了城区的一所小学。靳书玲的亲生儿子正在山东财经大学读书,很快就要大学毕业。靳书玲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志向,将来无论孩子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她和丈夫都会支持,而现在,她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
新闻推荐
情系乡亲 助力脱贫 ——记闫寺街道玉皇庙村支部书记齐树玲郭龙君 王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