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宁 通讯员 张文丽
近年来,我区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主线,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炎炎烈日下清除城市“牛皮癣”、捡拾垃圾的志愿者,闲暇课余上门为孤寡老人送去热情陪伴的大学生,泥泞中帮助市民推车的普通老百姓……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在我区这片热土上,从来不缺志愿者的身影。
学雷锋见行动志愿服务暖水城
我区立足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创新“学雷锋”形式。区妇幼保健院和侯营镇袁庄村结对帮扶,定期为育龄妇女、上学儿童、低保户、老人进行免费查体,并制定相关政策,对该村来院诊疗的村民推出优惠措施,切实降低村民医疗费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1314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文明服务岗”,各窗口青年志愿者面带笑容为前来咨询的每一位办事群众解疑答惑,使广大群众了解各项业务的办理流程、收费标准等常识,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为更好地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区成立了“东昌府区志愿者联合会”,下设50余个协会,每个协会均成立了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目前,全区已注册志愿者近2000人。
立标杆树典型好人好事涌水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我区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升市民道德水平,大力宣传和培育“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在长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批先进组织和个人。
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拾金不昧、大爱无声……这些对“身边好人”的赞誉,向人们诠释了新时期的雷锋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世间有真爱、人间有真情。在道口铺,柔弱的新疆女子詹春芳17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病残丈夫,赡养年迈的婆婆,她的故事让人听之动容,詹春芳荣登第三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榜;在凤凰工业园,40岁的靳书龄,十年来悉心照顾收养的三名孤儿,用博大的母爱为他们擎起一片蓝天……还有孔繁森、白云、徐本禹等英模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一个又一个普通志愿者,用一次次的爱心接力,为东昌府这座文化古城传递一缕缕温情。
抓活动促成效雷锋精神在水城
自今年4月份开展“1314学雷锋”活动以来,全区上下形成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共识,实现由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为主转变,为“自豪、创业、包容、奋进”的聊城形象增辉添彩。全区广泛开展了学雷锋“三关爱”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区级以上文明单位1000余名志愿者,利用周末休息日,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采取定点、结对、包片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全区共组织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150场,服务项目80多个,受益群众20万人次。我区还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1000余名留守儿童每人有了“代理家长”。我区还开展助残志愿服务2万人次,有6000余残疾人得到帮助。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区财政下拨3万元为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志愿者们服务的时间,也早已从3月5日延伸到365日,成为一种常态的行为。传统单一的学雷锋形式,更是日趋丰富多彩,既有从身边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举手之劳,更有爱幼、助残、帮老,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精心之举。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者们正用他们的点滴行动,在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道路上播撒着雷锋精神。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