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这个夏夜,无数人在为北京市大兴区一个2岁女童祈福。23日晚,因为一起停车纠纷,无辜的她被恶狠狠地摔向地面。
尽管经过了两天的急救,但还是没留住女童的生命。26日上午,女童被送入了太平间。
目前,两名嫌疑人都已被刑拘。
最后时刻
女童妈妈 力气好像被抽干
25日下午,天坛医院住院部四层综合ICU外,女童的家属或坐或站,望着ICU的大门,安静又焦急地等待着。
女童的妈妈紧贴着墙坐在地上,双腿屈起,两臂抱膝,头低下搭在胳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地面,一脸凝重。她全部的心思都在里面的宝贝身上。身上所有的力气好像都已经被抽干,起身时,身边的人还扶了她一把。
女童的命运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在网上,无数网民为女童点亮红色心形图案祈福。
但经过两天的抢救,令人痛心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25日晚11时许,受伤的女童因抢救无效,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26日上午9时许被送入太平间。
警方通报
审讯之初 摔童男子并不配合
25日,将女童摔到地上的嫌疑人韩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警方刑事拘留。据了解,韩某到案后在审讯中态度并不配合。
26日,涉案自首的另外一名嫌疑人李某因涉嫌包庇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据悉,李某在明知韩某当日的行为后,仍驾车带韩某离开案发现场,因此涉嫌包庇罪。
李某自首归案后,对于审讯工作显得较为配合,其供述的内容也都能印证事发当时的细节。
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对暴力说不 还要着重疏导社会情绪
案件 反思
回顾近来,从长春“盗车杀婴”案,再到大兴摔童案,这些恶性案件一次次地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恶性暴力事件为何屡屡发生,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丑陋又可怕的戾气?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挑战社会底线的恶性事件频发,反映了一些人的焦虑心态,可能会造成激情犯罪、个人极端行为等。“在对这些犯罪行为严加打击的同时,也要思考这些事件爆发的根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武伯欣说。
“摔童案”发生后,一个网上流传的热帖中说:“为什么那些坏人在公共场合做坏事的时候不再害怕了?为什么他们敢于做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了?为什么在众目睽睽之下作案变得安全了?我想肯定不是这些犯罪分子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而是越在公共场合下越没有人管‘闲事\’了。”
帖子呼吁:“各位男性朋友们,请在女性和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吧。不是要你们冲动地去打架,是要你们在观察一下基本情况后,在不让自己受到太大伤害的情况下帮助这个被欺负的弱者;各位姐姐妹妹们,请在我们的姐妹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吧。我们可以走远一点打电话报警,我们可以走远一点请周围的男士帮忙,我们可以走远一点大声喊‘警察来了\’。”
在专家看来,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的戾气,根源则在于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一方面,对侵害弱者或弱势群体利益的行为必须严格禁止和惩处。另一方面,应着重对社会情绪的疏导,标本兼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全社会应达成共识,对暴力行为持否定态度,同时通过媒体、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对潜在的情绪不稳定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
新闻推荐
5根树枝过界引纷争 兄弟大打出手1人亡 事发良庆区那陈镇,行凶的哥哥在家人陪同下投案自首
本报讯(记者 陆增安 通讯员 黄雪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为了一些家庭烦琐事,良庆区那陈镇那徐村一同胞亲兄弟就大打出手。结果,哥哥几记重拳将弟弟打倒在地,致使其因脾脏破裂引起大出血,最终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