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经济开发区一览核心提示
“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依靠创新形成新的源动力和增长点,才能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嵊州市委书记金志说。近日嵊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更是吹响了新一轮创新驱动的号角。
嵊州正以企业为主体,加速科技与经济的融合,让区域经济快车承载更多梦想。
1、出台政策,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最近,从嵊州市传来好消息:该市国生新能源金属镁提纯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属镁纯度达到99.99999%。金属镁是人类可以制得并在空气中长期存在的、最轻的金属之一。近年来,在航天、航空、汽车、铸造、化工电子、通讯、仪器等产业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产业前景诱人。
类似的好消息,还有很多:浙江宝晟铁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固体润滑棒中试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嵊州市新能源专项技术产业园第一批领军项目——极压抗磨剂项目和高聚光太阳能项目,已在奥力集团落地。“电声老大”浙江天乐集团研制的高铁刹车片项目,也已进入中试阶段。据了解,目前全国运行的高铁列车,其重要部件刹车片系国外进口。天乐集团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合作,成功研发了新型网络碳化硅陶瓷/金属刹车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企业的创新激情,很大程度上源自政府政策的激励。近年来,嵊州市推出多项奖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走转型升级之路。该市每年对企业项目投入、开拓市场和转型升级安排扶持工业经济奖励资金达3亿元。其中,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对重大技改投资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等重点骨干企业,给予“一厂一策”或“一事一议”的扶持,充分发挥科技扶持资金雪中送炭的作用。
由于政府大力度的贴息支持,嵊州企业加大技术设备改造的热情十分高涨。浙江亿田电器有限公司在引进“异形全自动激光切割机”后,告别了以往靠模具冲床切割钢板的历史,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带动了嵊州厨具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嵊州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他们正在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对实施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等活动给予奖励,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2、搭建平台,做大企业创新舞台
眼下,虽然离今年10月举行的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还有些时日,但相关的筹备工作已在紧张进行。今年的展会,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搭建产品交流、科技信息交流、科研项目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的平台。据筹备方告诉笔者,今年的展会,参展企业面将扩大,组织境外企业参展;展品将更丰富、创新含量更高,向民生领域延伸。
一年一度电机展,已经成为嵊州企业交流、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每举行一次展会,总会掀起嵊州电机产业科技创新高潮。本地电机企业纷纷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电机企业带来的最新产品,更让嵊州1000余家电机企业大开眼界。嵊州,逐渐坐稳了浙江省微特电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位置,中国电机产业技术创新高地也初显端倪。
除了电机展会,科创中心和一些行业研发中心等平台,也是风生水起,对产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今年上半年,该市科创中心通过科技招商,又增加了新成员,入驻企业近30家。该中心积极为进驻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引导、服务、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使科创中心真正成为全市技术成果引进和科技创新的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平台。
嵊州市硅藻土的储量,为全国最多。但长期以来,开发利用遭遇技术瓶颈,效益不高。为破解技术瓶颈,嵊州市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硅藻土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目前,硅藻土提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通过对嵊州市出产的硅藻土含量为60%~65%的原土进行组合提纯,现已获得小量级硅藻土含量≥95%的实验室精土。下一阶段,他们将开展进一步的放大实验,为实现实验室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而目前正在建设的嵊州市微电机研发中心及厨具研发中心,也正在进行共性技术攻关,运用新技术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注入强劲动力,着力提升全市微电机和厨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优化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最近,嵊州市分别从欧洲和美国,引进了以旅欧学者季嘉凡教授领衔的“极压抗磨润滑剂”领军团队和华裔博士金如翔教授领衔的“高聚光太阳能”领军团队,成立了嵊州市新能源专项技术产业园。产业园第一批领军项目——极压抗磨润滑剂项目和高聚光太阳能项目,已在嵊州市奥力电机公司落地。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人才是关键。为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今年来,嵊州市进一步深化企业科技指导员工作,组织专家教授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指导工作。到目前,来自国内1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25名专家教授,与该市68家企业签约,担任企业的科技指导员。
这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而125名专家,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53人是教授。按照要求,他们将在一年中,每月至少到企业指导3次。
在科技指导员的帮扶下,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得到了落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薛松柏教授与浙江新锐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攻关纤焊材料研发项目有了新的进展;绍兴文理学院以科技指导员组团服务的形式,多次深入企业考察调研,与该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了帮扶结对;浙江昂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的一个科技产业化项目,在科技指导员专家的指导下,也已获得实质性进展。小桥、流水、连廊、亭台,新昌江水蜿蜒流过,树木绿地依江而植,这不是哪个房地产项目,而是新嵊州市人民医院的效果图。目前,这一总投资9亿多元的新医院已经结顶,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建成后,将新增1000张以上床位,成为国内一流的县级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床位拥有量日趋紧张。为满足嵊州市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嵊州市委、市政府将“新医院建设”项目列入今年下半年的攻坚项目,由该市卫生局作为责任单位。
项目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嵊州,这样被列入攻坚项目的重点工程还有不少。2013年,该市共安排实施性重点建设项目26项,总投资164.2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3.44亿元。
今年以来,嵊州市委、市政府狠抓重点建设项目,强化“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继续实行重点工作的项目化管理,把影响力特别大的重点项目,列为攻坚项目,每个攻坚项目由1个以上市领导跟踪督查。
与此同时,该市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三比”竞赛,实行按月检查、按季考评、年终考核的办法,重点工程项目单位则对职能部门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按满意率高低进行评奖。该市各级各部门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出台了10多个对重大项目科学管理的实施意见,从而使嵊州市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更加高效、优质。
嵊州市多措并举,使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今年上半年,该市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4%。笔者在2013年嵊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动态表中看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南新区国贸商城、220千伏甘北(柳岸)输变电、县道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等20多项工程,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投资分解计划。
在嵊州的大地上行走,随处可见火热的建设场景。位于嵊州市三界镇蒋镇片区的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已投资2亿元,占地1500亩的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园内生产的蔬菜,全部通过会员制直供上海;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是嵊州市最大的商业项目,规划建设领带服饰家纺城、家居建材城、厨具电器城、五金电子汽配城、汽车城、真丝原辅料市场、会展中心、商业综合体等,目前,该中心内已有多家汽车4S店入驻,专业市场集群已初展形象;嵊州人民盼望多年的实事工程——罗小线改建工程,快速推进,也将于今年10月建成通车。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发展一线锻炼成长
什么才是干部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嵊州市的做法是,把干部放到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去,放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去,在发展一线锻炼成长。
进入8月,城南新区挂职党工委副书记王洪良忙得不可开交,让他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其牵头的领带城物流中心建设政策处理工作。三板桥村的整村搬迁,是该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约100户村民的拆迁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这样的工作压力和工作状态,是这位市委外宣办主任在机关上班时从未体验到的,“在城南3个月,坐车少了,走村串户多了;在电脑前少了,到田间地头多了;打电话少了,跟群众面对面交流多了。”
而在嵊州西部的大集镇长乐镇,兼职副书记马晓洲身上的担子也不轻。这位偏远山区乡的乡长,到长乐兼职后最深的体会就是:“大乡镇两个月的工作量,就相当于小乡镇的一年。”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把干部派到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锻炼。”嵊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国清表示。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今年上半年,嵊州市委组团式挂职方案出台并实施。全市干部队伍组成11个团队,分别派到5大集镇、4个街道和开发区、温泉度假区挂职。团队由4种类型的干部组成,组长为部门的副科级干部和小乡镇一把手,组员为年轻后备干部和85后年轻干部,督导员为退职领导干部,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一定的优势。
在重要岗位上加快干部成长,已经成为嵊州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去年嵊州市委抽调32名后备干部充实到5个重点项目指挥部,在克难攻坚中增长才干,也为项目的快速推进发挥作用,如已经招投标但10年未启动的罗小线改建项目,去年进展顺利;停工8年的104国道嵊州段建设工程一年来强势推进;开工仪式后受阻于政策处理而耽搁3年的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也得到全面突破……
近年来,嵊州市委还十分注重干部外出培养。去年下半年,2批28名干部又赴温州开展一个月的跟班挂职,与当地干部共同参与旧城改造、政策处理等“实战”。不少干部学有所获,成为全市“三改一拆”的中坚力量。比如,开发区拆违任务繁重、情况复杂,但从今年5月份开始,全区开展拆违75次,近12万平方米违建被拆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俞杭峰、张国庆和何昆等,都曾经外出挂职。
实战锻炼和多层面的培训,成为干部加速成长的有力推手,让嵊州干部队伍更好地承担起赶超发展和幸福嵊州建设的重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半年嵊州的“三改一拆”力度空前,势头迅猛。截至8月16日,全市拆除违法建筑占地面积9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出年初34.1万平方米的全年目标。
从年初开始,嵊州市委、市政府以铁的手腕,精心设计,合力攻坚,坚决提出“让群众得实惠,为发展腾空间”的口号,以智慧与决心打出了“三改一拆”的主动仗。该市建立市领导带头领办,属地为工作主体,市级部门协同作战的机制,突出沿线沿片成规模区域整治这一重点。为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进度,该市每周在媒体公布35个违建点的整治拆违进度,对成效不明显的乡镇和对“三改一拆”工作支持、帮助不力的部门,追究责任。
嵊州市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雷厉风行,使该市“三改一拆”工作势如破竹,不断打出声势,取得成效。第一季度就拆违5.47万平方米,数字逼近去年全年;4月上旬,各地开展对违法建筑的地毯式摸排,市委、市政府决定速战速决,全年34.1万平方米的任务调整到6月份完成的阶段性目标;4月下旬,“三改一拆”办筛选出35个连线连片成规模的重点整治点,由市领导带头领办;5月份,全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攻坚,全年34.1万平方米的目标,被38.4万平方米的实绩刷新。
5月底,该市决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扩大战果,将全年拆除面积调整为确保80万平方米,争取100万平方米。并确定在7月20日至10月31日开展百日攻坚行动,要求在10月底前,完成市里下达的拆除任务1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30万平方米的目标。
拆违开路,改造跟进。嵊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对腾出的空间进行谋划,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力的“三改一拆”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腾出空间的基础上,“三改一拆”深入推进,正在为嵊州酝酿一个美好的未来。
转载自2013年8月27日《浙江日报》。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