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起,吉林、安徽两省分别把悬挂“吉O”和“皖O”号牌的机动车,视为假牌或无牌车辆。至此,在全国各个省区市中,取消“O”牌的省份已经超过半数。
一直以来,数量庞大、难以约束的特权车给城市交通管理没少“添堵”。特权车牌取消后,公车特权能否得以有效遏制?“隐形”公车将如何监督?公车改革近20个年头,有哪些问题亟待从制度上规范和根治?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采访。
清除特权“保护伞”
过半省份取消“O”牌车
继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浙江、陕西等地后,本月起,吉、皖两省也取消全部“O”牌公车,换成普通民用号。全国取消“O”牌的省份超过半数。
开车没“道”、过路没“灯”、冲关越卡、乱放乱停……不少群众反映,一些悬挂“O”牌的车辆逆行、闯灯和压线,时有发生,至于抢道、占道更屡见不鲜。
吉林省此次取消公安专段号牌共涉及9000多辆车,更换为普通民用号。该省公安厅副厅长刘福军说,目前“O”牌车号牌串挂、不遵守交通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仍存在,引起群众对特权车的普遍反感,为此吉林省出重拳,彻底取消“O”牌特权车。
记者了解到,“O”牌车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公安机关非专用警车使用牌。一些交警在采访中透露,因具有道路优先通行等特权,到后来使用“O”牌车的不只是“自己人”,还有“领导”和部分企事业“兄弟单位”。
受访群众认为,取消特权牌,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接了地气,还尊重民意。还有一些干部表示,“一路绿灯”的特权思想不应该存在,“O”牌退出是对公车特权的一种约束,领导干部应该与群众“一个样”。“隐性”特权车犹存,执法会否网开一面?
各地纷纷取消“O”牌,遏制部分公车“横冲直撞”的冲动,那么取消特殊牌后,特权车是否销声匿迹?记者调查发现,“O”牌车只是特权车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很多或显性、或隐性的特权车存在。
一是“张狂型”。今年8月,湖南省交警部门曝光当月违法车,其中违法数十次、上百次的公车大量存在,最多累计违法288次,紧随其后的也有238次。交警部门表示,该省虽已取消特权牌,但公车一直难以管理。此前曾去函或电话通知,但一些单位迟迟不来接受处理,也无具体解释,最终无奈曝光。
二是“潜伏型”。一方面,存在党委政府领导使用的小牌号、特殊号段车等“变种”,虽然老百姓看不出来,实则行特权之实;另一方面,取消特权牌的公车,换成民用牌后“隐身”于滚滚城市车流中,难以分辨,社会监督无从下手。
记者采访发现,对一些违规公车的处置还存在执行不到位情况。一些地区的交警上岗“第一堂课”,就是牢记主要领导车牌号,并被要求在执法中“网开一面”。同时,那些换成普通牌的公车,由于大部分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使用,出现违规时,当驾驶者亮出身份,交警同样面临难于执法的尴尬。
让公车私用无处遁形:公车减量,强化监督
取消车牌易,取消特权思想难。一位被取消特权牌的人士坦言:“改用普通牌照后,很长时间都不习惯,时常会不自觉超速闯灯、违章变道,更难熬的还是‘心瘾\’,觉得开特殊牌照车‘牛气\’,有面子。”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呼吁,当前国内公车乱象的重要原因是公车泛滥,面对全国众多公车,有效监督、遏制私用滥用难度十分大。真正要改变,只有从根子大幅削减公车数量,才是“釜底抽薪”之举。
随着近年来公众监督兴起,一些公车违规、特权问题往往通过群众举报曝光。“公车使用的内部监督透明性差,公众参与度低,作用不明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认为,治理特权车亟须形成稳定、常态的外部监督机制,群众监督才是最好的监督。
专家建议,在减少公车数量基础上,尤其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才能真正管住特权思想和特权车。(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闻回放:想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幼儿园就学环境,你怎么做?有人“货比三家”,有人走关系让老师对孩子多照顾。营口一位家长的做法让人瞠目结舌:他投入千余万将女儿要就读的幼儿园买下来了。记者辗转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