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复旦投毒案宣判能否为青春疗毒

来源:北部湾晨报 2014-02-21 11:56   https://www.yybnet.net/

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以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杀人偿命”的正义结局,并不能救赎青春的残局。司法审判,往往是建立在残酷的结局之上,它能够抚平公众的愤怒,却无法为校园内的青春疗毒。因此,我们对这起事件的反思,绝不能止于判决的结果。

林森浩毒杀室友黄洋,手段无疑是残忍的。但是,放眼中国高校圈,类似的伤害事件并不鲜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复旦投毒案只是一种典型生态中的非典型个例。如果有心去统计便不难发现,源于人格畸变和戾气弥漫的“灾难”,在当今高校其实时有发生。无论是互害还是自残,都是青春中毒的结果。但是,人们往往为其制造的恶劣后果感到痛心遗憾,却很少去检查让青春中毒的土壤。

中国教育历来都以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为目标。倡导“知识改变世界,教育创造人生”的理念并无不妥,但问题是,持有这种宏大的理想和使命,很容易忽略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教育的底线,那就是如何培养“对社会无害的人”。近几年高知人才作案事件频现,透过复旦投毒案,我们正好可以反思如何改造教育土壤。

在应试思维的缠绕下,成长于应试教育土壤上的学生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作为个体公民的独立性。因而,人格的塑造、心智的培养,长期以来都被置于偏僻的角落。当教育无视人的存在,人性的畸变和垮塌又怎能避免?须知,良好的教育面向的是人,塑造的重点应该是人格;而高校本是陶冶人文情怀的场所,不是用知识锻炼和萃取“机器”的工厂。

人们常说的高知人才,恰如这红工厂锻炼和萃取出来的核原料,如果利用得好,它的能量可以造福人类;倘若失之偏颇,它将制造毁灭世界的灾难。不同之处在于,核原料是没有生命的,而高知人才是有灵魂的;核原料的损益靠人类之手决定,而高知人才则是靠人格和心性控制。由此可见,塑造好高知人才的人格和心性,不仅仅是知识能量用于正道的保障,更是抑制其破坏性的开关。

青春中毒,根在人性的迷失。而人性的迷失,又根源于高校人格塑造的缺失。复旦林森浩毒杀室友的悲剧,实际上提醒我们,既要看到高知人才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也要看到其迷失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破坏力。

关于高知人才的双刃剑效应,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林森浩也许不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却是“精致的破坏性能量”。

复旦投毒案的审判,解决的只是正义的问题,它并没有能力去拯救那些中毒的青春。复旦投毒案的审结,并不代表着高校校园内的互害和自残就会消失,也许,它还会以更加骇人听闻的手段呈现。

要为这些中毒的青春疗毒,关键恐怕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由冰冷的人才工厂回归人文的校园,在注重践行培养“对社会有益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人才的人格塑造和心态培养,避免他们成为“对社会有害”的破坏性人才。 (时言平)

新闻推荐

CBA裁判问题病入膏肓 每年花3000万打点主裁

CBA联赛的目标是“职业化”,但一幕幕“业余”的场景还在真实地上演。在中国,尽管对CBA联赛裁判的监管工作由中国篮协负责,但中国篮协实际上并无专门管理裁判的部门。而且与NBA不同的是,CBA裁判与中国...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积水淹道路难行2014-02-25 03:26
评论:(复旦投毒案宣判能否为青春疗毒)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