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时光荏苒,改变的是房屋的样貌,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邻里情谊西城路三巷的故事

来源:桂林日报 2014-04-25 13:47   https://www.yybnet.net/

由原来的平房到现在楼房,房屋变了,但不变的是居民间的感情。

?帮捎把青菜、帮量个血压……行动不便的阳荣妹家总会有不少热心居民的身影

?居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与在福利院的“侯嫂”一起度过了她93岁的生日

本报记者秦紫霞陈静实习生崔丽娟文/摄

温情,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

午后,暖暖的阳光,小小的平房院落,三两个中年阿姨坐在一起边打毛衣边拉家常,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晒太阳,蹒跚学步的孩子在脚下嬉戏;天色渐晚,陆续下班的人们欢快地和邻居打着招呼,帮晚归的邻居收衣服,家家厨房油烟四起,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给邻家小孩尝一口……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现在越来越少了。

大杂院、老房子、老墙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封闭式小区,小高层、高层,人们越住越高,与邻居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而在西城路三巷,记者发现居民们那份浓厚的邻里情伴随着耸立的高楼进入了这个新时代。

有人说,是“钢筋丛林”隔断比邻而居的欢乐;也有人说,是快节奏的生活割裂“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而西城路三巷居民则说,是什么造成邻里冷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延续往日大杂院里的邻里情。

“这么近、那么远”,正是现在很多社区里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侯嫂的影响力,阳荣妹的小客厅,热心小组长的代代接力……在西城路三巷这个大家庭里,谁家有什么事情,谁家有什么困难,只要一个电话、一句话,周围邻居就会主动上前搭把手,帮个忙。

在这里,温情从一扇门传递到另一扇门,我们希望,更多社区居民能带着穿透“钢筋水泥丛林”的温情,敲开邻家的门。

4月23日早晨7点,又一个微风细雨的日子。家住三楼的何莲珍和老伴提着菜篮准时下楼买菜。

“何姐,买菜啊?”二楼的黄美金正送孩子上学。“爷爷奶奶,早上好。”孩子用清脆的声音打着招呼,噔噔跑下了楼。

“我们准备出去了。今天帮你带什么菜回来啊?”还未等下到一楼,何莲珍的大嗓门就传到一楼阳荣妹屋里。

“那就带把生菜吧。我等你回来量血压哦。”腿脚不便的阳荣妹扶着房门露出了笑脸……这是西城路三巷日常一幕。

西城路三巷,这是一个不算大的院子,由4号、6号、8号三栋楼组成,里面住着近100户居民。60年前,它是一条名字叫做“忠义里”的长长巷弄,“唐家”、“龙家”、“侯家”是它最早的住户。

1985年街道拆迁,这条长长的巷弄变成了现在的三巷。原来家家比邻的街坊们,变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时光荏苒,改变的是房屋的样貌,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邻里情谊。近日,记者走进了这条小巷,听听发生在这里的老街坊故事。

缘起:侯嫂的“影响”

“侯嫂生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她吧。”这个居民们一直念叨的侯嫂并不是谁家的亲戚,但她却是让居民们记挂的人。4月16日,93岁的“侯嫂”罗燕君在福利院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陪伴她的除了家人外,还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那些与她朝夕相处了近60年的老邻居们。

经历了两次大病的侯嫂对很多事物都记不太清了。她忘记了居委会书记的模样,甚至忘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但对那些老街坊们,侯嫂记得清清楚楚。每次街坊们来看望她,她都能一眼就辨认出是谁。“今年过年的时候,街坊们来看她,一进门,我妈妈就开始激动,握着潘老师的手说,小潘,你们来了,我想你们啊。”侯嫂的儿子告诉记者。

侯嫂是三巷老住户“侯家”的媳妇,也是这里第一代的居民小组长。居民们亲如一家的感情,源于她的影响。

“发粮票咯。大家出来领票了。”五六十年前侯嫂发粮油票的招呼声和笑容至今仍是三巷街坊们脑海里的温情记忆。每到发粮票、油票的时候,侯嫂就会挨家挨户地招呼,她熟悉的声音就会在那条长长的巷弄里回荡。现年已是八十高龄的龙凤高回忆起那时候的事情笑容浮现在脸上:“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早在我太公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了。侯嫂是个热心肠,很喜欢坐在门口和我们聊天。虽然她家条件很艰苦,但她总是笑脸迎人,看到她的笑脸,一天的心情都会好。”

1985年街道拆迁,这条长长的巷弄有了一层层拔地而起的居民楼,1987年回迁的时候,原来的居民们又聚在了一起。时间一天天过去,侯嫂也渐渐老了,她不再能帮大家做事了,大家就自发地来到侯嫂二楼的家里,陪她聊天。再后来,侯嫂进了福利院。每年去看侯嫂两次,就成了居民们一直坚持的“习惯”。

守望:总是敞着门的荣妹客厅

在三巷,有一扇门总是对着街坊邻居敞开着,那就是阳荣妹家。

“今天的小白菜蛮水灵,好多钱一斤?”“这种毛衣的织法我不会,快教教我。”23日上午,买菜回来的何惠珍习惯性地走进了住在一楼的阳荣妹家里,街坊几个一边聊天,一边织毛衣,还有的互相帮着摘菜。

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阳荣妹,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家里,虽然行动不方便,但她的眼睛和耳朵都很敏锐。因为家住一楼,她白天总会把家里的大门打开:帮这家上班的收收快递,问问那边来访的陌生人找谁;让买完菜街坊进来歇歇脚,招呼路过的邻居聊聊家常。久而久之,每天来看看荣妹,大伙一起聊聊天也成了街坊们的“规定动作”。“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阴凉”,阳荣妹家里那只有12个平米的小房间,成了三巷最热闹的一个客厅,居民的情谊在这里交融,相守。

“大家为我做的实在是太多了。”提起这些,阳荣妹颇为感慨。2008年的这个时候,阳荣妹和丈夫先后生病住院,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的她家里连存折都没有。街坊们知道了,不约而同地来到医院看望她。你出50元、我出100元……帮她凑齐了医药费。荣妹后来得到国家优惠政策,可以免费装修房子,搬家具的那天,楼上楼下的邻居们没打招呼地一起出动帮她搬家……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平日里总是笑脸盈盈的阳荣妹眼晴红红的。

“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街坊了,大家能帮就帮一把,客气什么。”说话间,居民文艳君一把拉过阳荣妹的手。

接力 :代代小组长个个热心肠

60年来,小巷的居民小组长换了一届又一届。具体有多少任,连年逾八旬的高大爷也记不清,热心“侯嫂”、事无巨细认真负责的文艳君、关心邻里的何莲珍,一代代小组长们的接力,让不大的三巷里,充满了人情味。

今年63岁的唐照树是土生土长的“三巷人”,他出生在这里,也在这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原来的居民小组长何莲珍年龄大了,眼睛看不清楚了。3年前,换届选举的时候,唐照树就接过了何莲珍的“接力棒”,当起新一任的居民小组长。大家也亲切的唤他为:“老二”。

帮大伙在楼道安灭火器,给居民家里换玻璃,疏通楼道的下水道,打理院子里的小鱼池和花木……唐照树总是很忙碌。细心的他得到了居民们的交口称赞,提起这些,腼腆的唐照树笑着说:“这是个有人情味的院子,其实很多事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做,大家都有帮忙的。”

“就拿这个池子里面的鱼来说,基本就没有空过。这家钓了鱼回来,顺手放两条;那家看见只有一种鱼太单调,就去花鸟市场买几条漂亮的回来。最多的时候,这个小池子里面有二十几条鱼。”唐照树时不时就要来这个小花园清理一番,为的就是给小区居民玩耍时有个干净的环境。

花木假山、浅水鱼游,小小的鱼池给这个有着些许年代感的小区注入了勃勃生机。居民老潘告诉记者:“有时候在家里吵了两句嘴心里不舒服,就来这里待几分钟,看看花、喂喂鱼,心情一下子好了不少。”

延续 :外来媳妇也成了“三巷人”

60年的光阴流逝,三巷里有许多人搬走了,也不断有新面孔出现在老街上。但那份邻里间浓浓的情谊并没有因此中断,反而如一壶老酒般越发醇厚。

家住6号2楼的黄美金每天都会在阳荣妹门口坐坐,有时候织毛衣,有时候摘摘菜。在天气好的时候,她会组织街坊们一起打油茶;冬天来了,她就和荣妹一起酿香肠、做腊肉;从外家回来带了什么好吃的,都会挨家挨户地分给大家。

这个在三巷生活了近10年的外来媳妇,俨然成了“三巷人”。“刚开始的时候,我谁都不认识,但没想到这里个个都很热情,我年轻当然要多做一点。”黄美金笑得非常爽朗“我们久不久都要策划一次聚会,每家都会带上拿手菜:卤鸡翅、四喜圆子等等,好丰富的,最多的摆了三桌呢!街里街坊的,就图个热闹嘛。”

“他们的故事说不完。这么多年了,这里的居民们一直很淳朴。在邻里关系日渐稀疏的今天,能看到那么融洽的感情真的很难得。邻里关系越好,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就越容易,也越能更好地为大家解决问题。”象山街道办事处西城社区居委会书记赵水平告诉记者。

让买完菜街坊进来歇歇脚,招呼路过的邻居聊聊家常……白天阳荣妹家的客厅总是很热闹。

63岁的唐照树是街坊中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窗户坏了,楼道下水道堵了,他总是第一个出现。

新闻推荐

雁山区:做实做细中心环线项目征地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唐润海范明辉)“土地多大面积,种了多少田地,记录得清清楚楚,我也签了名,心里踏实多了。”雁山区雁山镇云塘新村村民指着竖在自家田地里的编码牌告诉笔者说,这就...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时光荏苒,改变的是房屋的样貌,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邻里情谊西城路三巷的故事)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