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闻“李鬼”是如何跳梁的?——— “新闻敲诈”招数面面观

来源:桂林日报 2014-04-09 11:22   https://www.yybnet.net/

冒充“央媒”记者敲诈,一开口就要20万元;盗用正规期刊刊名、刊号,假杂志比真的还要“高大上”;假记者背后有真记者撑腰,敲诈不成就予以曝光……假记者、新闻敲诈犹如新闻领域的顽疾。记者盘点近来破获的各起假记者、新闻敲诈案件,揭露那些以假乱真、行骗敛财的招数。

招数一:冒名顶替,“封口费”就要20万

今年1月中旬,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一家企业负责人接到自称某中央驻站媒体“记者”孙某的电话,称接到群众举报,与几名中央级媒体专程采访该企业私挖滥采一事,并表示已拍摄了相关视频。

见面之后,孙某拿出一份以《假招商真挖煤》为题的“新闻稿”,开口便说:“这事儿也没啥难,我帮你们传个话儿,他们两家就可以不发稿。”企业负责人立即明白了,孙某要的其实是“封口费”,便试探性地问价,结果对方开口就要了20万元。

“感觉他不像记者,根本不听我解释。”与孙某会面后,企业负责人报了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孙某及“同行”刘某、吴某。经查,刘某、吴某分别冒充中国网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并伪造记者证、工作证,利用一些企业花钱买平安的心理,与孙某合伙敲诈。

“冒充、盗用有关新闻报刊的名义,进行所谓的采访报道以达到诈骗敛财的目的,是假记者的惯用招数。”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扫黄打非”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连军说,所谓的舆论监督,在他们那里就是给钱就可以“摆平”。

而大多数群众和基层一线干部缺乏对真假记者的辨识能力,往往就轻信而被骗了。山西忻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张智慧说,一张来历不明的“采访函”和一个“吓死人”的名衔,加之受害人“破财免灾”的心理,使假记者们有恃无恐。此外,由于假记者作案手法隐蔽,往往暗示被敲诈对象,除非警方当场抓现行,一般很难取证。

招数二:以假乱真,假的比真的还“高大上”

陕北地区一直以来新闻报道资源富集,也成为假记者的“重灾区”。“一年光我接待的记者就有300多人次,其中很多人连记者证都没有。”陕北某县一位宣传部门工作人员高亮(化名)说,“他们有的专找问题,再谈版面费、赞助费;有的一来就提各种要求,不答应干脆坐在办公室不走,搞得没法正常工作。”

“我见过很多记者的名片,有的名片名头大得吓死人。印着‘国际通讯社\’负责‘亚洲报道\’,有的打着国家某部委旗号,共同点都是口气大。”陕北一位民企负责人说。

作为陕西某区县的主要领导,王东(化名)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措辞简短却严厉的“采访函”:“王东同志你好!最近接到有关你问题的反映,已引起高层决策部门的重视,现派某某博士前去调研,请予合作。”纸面上红色的文头与公章赫然夺目。王东在其上用粗黑字批示:“请办公室主任对接”。

“你看看这语气吓人不?但是还不说清楚你哪儿有问题。”王东一脸无奈地说,“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采访函,说白了就是讹诈要钱。我没时间纠缠,只能交给办公室主任应付。”

前不久,山西忻州破获一起盗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刊名、刊号进行新闻敲诈的案件。据办案民警介绍,假杂志看起来比真的还高端,“印刷质量非常好,而且封面上、内页图片都是中央领导人的照片,就连杂志的顾问竟然也有不少知名人士。”

“假杂志看起来比真的还真,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来。”办案民警刘志朝说,除了杂志、报纸等以假乱真之外,假网站也蒙蔽了不少人。

在山西省忻州市公安局2013年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以“中国执法监督网”记者的名义对忻州一家加油站进行敲诈。这个网站的域名是中国执法监督网的首字母,让不少人信以为真。但事实上,该网站注册名却是“放假网”,是一个个人经营的网站。

招数三:真假勾结,敲诈不成就曝光

“假记者与真记者内外勾结,谋取非法利益时由假记者出面,出了事就会有真记者来干预。”张智慧说,这是最容易得手的招数,也最让办案人员头疼。陕西一位宣传部门负责人陈昭(化名)坦言,问题的症结在于,假记者不可怕,但在他们的后头,不少有真记者“撑腰”。

2013年8月27日,忻州市某中学校长到忻州市公安局报案称:一手机号码给其发短信,称其是“聚焦中国法制网”记者,手中掌握有学校违规收取赞助费百万元的稿件和视频,以要在网上曝光为要挟索要钱财,后经讨价还价达成给7万元便不发稿的协议。接报后,民警在校园内将取钱后离开的郭某某和同伙王某某抓获。经查,郭某某是供职于当地某报社的真记者,而王某某则是假记者。

“以真记者为依托,如果敲诈不成就在媒体上予以曝光,从事诈骗活动,是这类新闻敲诈行为的惯用伎俩。”连军指出,真假记者勾结与当前一些媒体内部管理混乱有关。据了解,少数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随意在基层设置分支机构、聘用人员,相关管理却十分混乱。特别是一些报刊、网站在地方建站很简单,有的还可以发记者证。但这些“承包者”在基层如何运作,一般情况下“上面不会过问”。(新华社北京4月8日专电)

新闻推荐

平山小学:安全情景剧展演教学生自护

▲学生在表演《假日历险记》。   &n...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新闻“李鬼”是如何跳梁的?——— “新闻敲诈”招数面面观)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