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
二是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前夕,爱国抗日教育是形势的需要,政治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书本方面的。在三四年级的常识课本中,有如“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现代史。每逢讲授这些内容时,大体讲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经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及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内容及后果。由于老师的态度严肃,语调激昂,尽管学生对某些问题听不很懂,但在幼小的心灵上,却也播下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不平等条约的爱国主义种子。其二是歌曲方面的。当时所学的歌曲,绝大部分是抗日救亡歌曲,不但教会唱,还讲解歌词的意义,使学生通过唱歌,领会抗日救亡的意义。如“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黄海颂”、“大路歌”等。通过讲解歌词,增强学生的反帝爱国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情绪和理解程度。如1936年学的“救亡进行曲”,是当时学生中最爱唱的一首歌,虽然时隔70多年,仍能默诵歌词,彻唱全曲。其三,是社会活动方面的。1936年,胶县开展戒毒运动,当时,白衣庙后街住一日本侨民(实是高丽人),专卖海洛因。由于当时的政府无能,对持有日本护照的侨民不敢惹,怕引起国际纠纷,因此,就发动小学生与其斗争。当时普济小学离白衣庙后街200余米,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由班长带领学生(老师在幕后指挥)前往街口,堵截买卖毒品者。只要看到他们的人出来,不管大人小孩,近则喊口号,远则投石块砸,使其不敢出门。由于全天都有各校的学生轮流值班,日本人无可奈何,只好卷起铺盖滚蛋。由于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抗日意识增加,并付诸于实际行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四年级的大学生黄年德,只身出走,参加了抗日队伍(国民党组织),就是一例。
三是重视劳动美术教育。学生除了按时参加打扫卫生、整理操场等集体劳动外,每周两节劳作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美术修养的必备课。从简单地劳作课中,体验劳动的重要性。具体课程操作,从简单的折纸、描图,逐步向繁杂的编席(用各色有光纸,裁成细条,按照图案,以挑压的方法,编织成方形或长方形席状的小手工艺品)、刻竹板(将竹板打磨光滑,用刀刻上各种花纹图形,制成镇纸、竹板画等)。这些简单的劳作,都要求学生当堂自作,不准别人代替。如发现有家人代做者,作品没收,不记成绩,还得自己亲手另作。每当作品得到高分时,作者则欢呼雀跃,十分得意。这种教育方法,使学生从小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体验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欢快,又领略了作品艺术的享受。(下)(阜安街道办事处文史组供稿)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