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
日前,南京地铁二号线上,一个男孩拿保温杯不停地打自己的奶奶,嘴里还不断骂“你有病”。奶奶试图夺走保温杯,小孙子竟给了奶奶一个耳光,还猛踢她的腿……据悉,男孩在家中受宠,这次也许是被说了不爱听的话。近年,很多小孩子由于家庭、感情等原因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人们关注。
这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加,自杀轻生事件也偶有出现,对父母的不管不顾甚至是嫌弃唾骂都被报道了不少。类似于南京地铁这名小孩子的行为也屡见报端,2013年,一名少女因向母亲要钱不成感到羞耻竟然当街辱骂并扇母亲的耳光;无独有偶,在2011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北大硕士研究生殴打亲生父亲,并且骂母亲是“猪”。
看到这些报道,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数是源自父母的溺爱。自孩子从小开始,父母就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说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或者是“小皇帝”一点都不过分。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并且会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却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到底有没有溺爱。有专家指出,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能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
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爱”成为“溺爱”,父母不能凡事都为孩子包办,否则,当孩子长大独立面对社会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从而被社会淘汰。
新闻推荐
搜索引擎“尺度大” 微博微信不严查论坛博客带“颜色”网络“牛皮癣”该如何根治?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段续李放搜索引擎“尺度大”,淫秽色情信息“一搜即得”;微博微信不严查,大量账号发布裸露挑逗图片视频;论坛博客“带色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