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强、刘洪瑞、姜恩兰等众多的“最美胶州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感动着身边的人,他们的品德在我们的周围传播、扩散,他们的事迹在我们的内心里产生深远的回应。为了褒奖他们的高尚品德,在社会上倡导学雷锋做最美胶州人的良好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前,我市从慈善基金中划拨50万元设立了“尚德胶州基金”,对前期评选出的“最美胶州人”中的家庭困难户进行帮扶。
10月9日,我市“尚德胶州基金”对王丕强、杜旭、姜恩兰、冯利琴、刘洪瑞、徐建忠等六位新评选的“最美胶州人”进行了集中走访帮扶,每到一家,市委宣传部、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都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发扬优良的品德,弘扬社会正能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为“尚德胶州”建设做贡献。
在九龙街道办事处西石河村王丕强家里,工作人员一边将5000元“尚德胶州基金”送到了王丕强手里,一边说:“你为胶州人争了光。”王丕强显得不大好意思:“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会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他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他看了一眼先天脑瘫坐在轮椅里的儿子,接着说:“这些年给孩子治病花钱多,我虽然缺钱,但是一码归一码,谁丢了这么多钱能不着急?不还钱我良心上过不去。”陪同前往的办事处工作人员说:“你的举动让失主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胶州人真好!\’”据了解,王丕强捡到钱的地方没有摄像头,如果他将钱占为己有谁也不会知道,但是善良朴实的王丕强在良心的驱使下心胸坦荡地将钱交到了派出所,民警以钱包内的相关信用卡为线索,才找到了酒后丢包的外地失主,并将失物归还。
在洋河镇朱季村杜旭的家里,院子里晒满了二亩地收回的玉米,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用镊子夹了厚厚的一摞奖状和获奖证书。“这都是孩子的,一年(能得)好几张。”杜旭的母亲显然为孩子的优异成绩和良好表现而自豪。接过10000元“尚德胶州基金”,她连声道谢。“孩子学习也好,品德也好,他义务教学生的做法不仅帮助了村里的孩子,更为以后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探索,为身边的人做了个好榜样,被评为‘最美胶州人\’。如今孩子上学需要钱,对你这样的单亲低保家庭来说,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希望你能鼓励他继续做好事,帮助身边的人。”工作人员被杜旭这个优秀的胶州学子身上体现的优良品德所感动。
62岁的姜恩兰,在丈夫去世后的10年间替夫还债70多万元,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胶州,被评为“最美胶州人”、“青岛市文明市民”,还被推荐参加“山东好人”评选。当工作人员来到她家的时候,她说自己很幸运。今年她还了三家的钱,她的两个弟弟帮着赎回了抵押还债的房子,由于偿还了债务,三亩土地也被债权人还了回来,让她感觉更为幸运的是自己经历了一次心脏支架手术后,身体逐渐康复。等明年身体好了她准备自己再去干快餐。接过5000元“尚德胶州基金”,姜恩兰激动地说:“感谢政府的关心,放心吧,还剩36万了,现在社会好了,好人也多,好多人可怜我,都来我家吃饭,我很快就能还完了,到那时心里就舒坦了。”
随后,工作人员还走访帮扶了李哥庄镇李哥庄村村民冯利琴、胶州七中学生刘洪瑞、九龙街道王家村村民徐建忠,为他们送去“尚德胶州基金”的救助和亲切的问候。(李燕)
最美胶州人事迹
王丕强
男,九龙街道西石河村村民。2014年6月30日22时许,王丕强接上夜班的妻子回家,在路过鑫汇新都小区门口时捡到装有4800元现金和10多张信用卡的钱包,当晚他和妻子在原地苦等失主一个多小时,第二日又到原地等候一天无果后,将钱包送到云溪派出所,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从大连来胶州探望朋友的失主王女士,将钱包物归原主。失主拿出钱来给他,被他当面谢绝了。4800元现金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然而对于王丕强一家却是笔不小的数字。王丕强家中有76岁的老母亲,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已经20岁了,一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轮椅行走。为了照顾儿子,王丕强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开了个维修电动车的摊子,一年下来根本挣不了几个钱,一家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妻子在工厂打工,家庭情况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没有为钱所动。
冯利琴
女,李哥庄镇李哥庄村村民。37年前,经人介绍,冯利琴嫁给李哥庄村村民孙培玉为妻,家庭和睦幸福。7年前,丈夫孙培玉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不省人事。经过3个月治疗,虽挽回了一条命,但余生只能在床上度过。冯利琴告诉自己不能倒下,每天,她都按医嘱反复帮丈夫按摩右胳膊和右腿,帮他翻身。由于对大小便的感知不准确,丈夫拉尿在床上的事情常有,她就赶紧清理干净,换上新晒干的被褥。怕丈夫长时间在炕上憋得慌,冯利琴就背他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身体渐渐好转,可老母亲却因为脑梗塞开始变得神志不清,由于丈夫状况让她脱不开身,老母亲由姊妹们轮流照顾。冯利琴满怀愧疚,只能偶尔抽儿子周末不加班时赶回去探望一下,过了中午再马不停蹄赶回来。去年,冯利琴因过度操劳扭伤腰,因怕住院花钱,就靠打针、吃药硬扛着,默默守护着这个家。
杜旭
男,洋河镇朱季村村民。五年前,杜旭的父亲因胃癌离世,母亲靠务农供他上学,母子俩相依为命。今年高考,他取得了文科663分的好成绩。升入浙江大学的他,利用暑假闲暇时间,给村里的中学生做起了“家庭教师”,而农忙时还要和妈妈一起下地干活。上高一时,班里有位同学体育课时受伤,为了不耽误这位同学的学业,杜旭和班里的“壮汉”每天轮流背他上课。在老师眼里,杜旭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很强的学生。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个能为他人着想,无私助人、真诚待人的好朋友。虽然只有18岁,但杜旭给人的感觉非常踏实、懂事。父亲走后,他感觉肩上的担子突然重了,以后不能再当小孩子了。他说,是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关怀鼓励和无私帮助,让他坚强走到了今天,也许现在自己的力量还很薄弱,但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
刘洪瑞
男,现为胶州七中学生。刘洪瑞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出生不久后,父亲患上严重类风湿,肌肉萎缩,无法工作。洪瑞六岁时,父亲病情加重,被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无法自理。刘洪瑞就学着给父亲翻身,洗衣,用稚嫩的小手一遍一遍地为父亲擦拭身体、更换被褥。全家也只能靠母亲微薄的工资和低保金买药、生活,由于母亲上班早出晚归,给父亲做饭的任务就落在了年幼的洪瑞身上。47岁的刘治古哽咽着说,自他卧病在床后,每天早上7点洪瑞就起床,倒脏水、生炉子,服侍我穿衣吃饭,中午一放学就赶回家煮饭、伺候我吃饭再匆匆赶回学校。冬天为了给父亲取暖,洪瑞就出去捡树叶、木头、玉米秸,从来不说一句累。六年来,这个年仅12岁的男孩用自己的一颗孝心,一份真爱,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一个家的希望。
姜恩兰
女,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今年62岁的姜恩兰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当年她仅凭着亲戚借给的200元本钱,在张家屯车站附近摆了个小摊,靠着勤劳经营,买卖越做越大。1987年,在诸城老家2个老乡的帮助下,开起了张家屯驻地第一家饭店,这一开就是8年,让姜恩兰夫妻俩走向了资本积累事业兴旺的黄金时期。可世事难料,丈夫张平高因经营不善,干饭店挣的钱全部投入买了设备,还欠了一大笔贷款。2004年丈夫张平高因病去世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留下了115万元的债务。姜恩兰毅然接起了家庭沉重的负债,在被银行抵押的楼房下开起了大众小吃部,凭借微薄的收入一年年陆续地偿还债务,到2013年5月,欠个人贷款(含利息)还有20余万元。2013年6月,姜恩兰身患重病住进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徐建忠
男,九龙街道王家村村民。16年前,老伴突发脑血管堵塞,经抢救虽捡回一条命,但再也站不起来。面对瘫痪的老伴和2个幼小的孩子,他一边种田、打零工补贴家用,一边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由于存款全给老伴治了病,还欠了几万元外债,一家4口仅靠几亩地难以生存,徐建忠就坚持打零工维持生活。每天,当别人睡眼朦胧的醒来时,徐建忠早已给老伴和孩子准备好了饭菜,再帮老伴穿衣、洗漱,喂她吃早饭,细心地为老伴擦洗身子,然后换上干净衣服。空闲时,他就给老伴做康复训练,买不起器材,就用家里的桌椅代替。16年来,为照顾老伴,他很少出远门。由于常年劳累,徐建忠患上了心脏病,可在医院仅仅住了一个月,他就急着出院回家,继续照顾老伴。后来,老伴在下炕练习走路时受到惊吓,再次瘫痪在床,并被确诊为脑血栓。现在,徐建忠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伺候老伴总感力不从心,可他依然一如既往。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