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瓦埠,银正阳,寿州大地好风光”,11月24日至26日,饱含向群众学习、为基层服务的情感,在著名作家、省文联主席季宇率领下,安徽省20多位文艺家组成的一支跨界别的文艺分队,赶赴寿县古镇瓦埠采风,感受农村新貌,积累创作素材,并为当地群众送上文化大餐。
“最感人、最精彩的故事在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
——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联主席季宇“面对面和乡亲们交流,你会切身感受到他们对文化的热情、对艺术的尊重。我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感动中!”
——中国水利美协副主席晋之华
【文艺讲座】讲解深入浅出 听者心有灵犀
瓦埠镇位于寿县东南水乡,瓦埠湖东岸,曾是东淝河沿岸重要的水路商贸河埠,素有“金瓦埠”之称,人文历史长达2600多年。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途中病卒于瓦埠,留有宓子墓、宓子祠,故瓦埠又称君子镇,此地文脉昌盛久而不衰。
为了与当地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清明》杂志社主编舟扬帆应邀作了一场小说创作讲座,有着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舟扬帆不讲高深理论,而是结合作品,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说起了实战技巧。从小说《盛宴》中3个留守老人悠然自得“欣赏”妇女吵架的细节表现,到《手铐上的蓝花花》中女犯人阎小样押解途中高唱信天游的震撼人心,台上舟扬帆意犹未尽,台下聆听者屏气凝神座无虚席。
寿县城南中学教师刘志慧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着,她说:“这两年我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关键之处总是难以突破,老师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寿县信息中心赵阳说:“舟老师的话给我触动很大——搞创作,不能只看到瓦埠湖的湖光山色,更要看到它背后的历史沧桑,看到村庄里正在发生的动人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时代新风貌、人间真善美。”
【风光摄影】悠悠古巷 欲借镜头纳游人
石板路、车辙痕、木楼客栈……这些在电影中才有的唯美画面,在瓦埠镇老街依然保存完好。六安市文联党组书记马德俊介绍,100年前的瓦埠镇热闹非常,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皖西人到南京、上海,很多都是从这里乘船,悠悠古巷承载着水路大码头商贸繁华的厚重记忆。
采风团的摄影家们一走进古巷,立即沉浸于古风古韵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结点上,不时摁下快门。摄影家们说,他们去过全国很多有名的古巷老街,但现代雕琢的痕迹太明显,而瓦埠的老街是原汁原味的,如果说瓦埠湖的万顷碧波吐纳四方引人注目,瓦埠古巷则像一位优雅娴静的少女藏在深闺人未识。
瓦埠镇镇长朱善敏说,古镇4条老街保存完好,古街、古巷、古建筑规模尚存,该镇有意将古街巷和宓子祠结合,将瓦埠湖和姊妹滩结合,分别打造成“寻幽探古”和“泛舟休闲”两条旅游线路,前期做了很大建设投入,但缺乏宣传知者甚少,“采风团摄影家们通过镜头,把老街的美景展现给各界,就是对瓦埠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持!”
【入户探访】感慨农村巨变 点燃少年梦想
瓦埠镇铁佛村王康振家的二层小楼很洋气,家里收拾得格外干净,客厅铺着大理石砖,墙上装有时尚的壁灯,装修设计和城里没什么区别,王康振指着门前一块空地,筹划着下一步还要在这里修个假山、搞个盆景园。“我们夫妻在镇上打工收入不错,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王康振笑着说。
在余埠中心村文化健身广场,70多岁的余大妈挎着菜篮子,和艺术家们聊起了“广场舞”;在福军家庭农场,流转15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陈福军展示了他研发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农村面貌的今昔巨变,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瓦埠镇中心学校,《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主编曹雷从“板车女孩”的故事说起,为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随后,曹雷等几位女作家来到留守儿童张雪家中。张雪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着满墙的奖状,女作家们纷纷夸赞孩子懂事好学,还现场为孩子捐款,然后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张雪,告诉她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打电话联系。张雪激动地说:“我要把阿姨们来我家做客的消息打电话告诉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谢谢阿姨们的鼓励,我会好好学习,我长大了想当一个儿童文学家!”临别时,小张雪哭着拉着阿姨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赠画送字】致敬先辈 面向基层群众创作
在为期3天的下基层采风活动中,省文联所属的几家杂志社分别为瓦埠镇四个学校赠送了图书,下基层的画家们为乡亲们现场创作了30余幅画作,来自寿县书协的书法家们还为村民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
在瓦埠镇南街杭福贵老人以及曹大爷家,中国水利美协副主席晋之华分别创作了《菊花图》和《桂花图》送给他们。两位老人的父亲都是革命战士,他们自己老有所为、发挥着余热,坚持义务给村民们提供帮助与服务。晋之华放下笔解释说,《菊花图》的主题是“阅尽炎凉见霜华”,寓意风雨过后霜华毕现,以此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桂花图》的主题是“桂花开幸福来”,有了前辈们为革命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奉献,才有我们幸福的今天,“桂”谐音“贵”,老一辈是年轻人的贵人,用这幅画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
看着《菊花图》,爱好书画的杭福贵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他说,画家们到他家中创作赠画,这是多少年都盼不来的大好事,《菊花图》是画家真性情的流露,“我很高兴,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
行走在通往农家的乡村小路上,著名作家、省文联主席季宇说:“1991年发大水时,瓦埠湖蓄洪保淮河,这里的群众受灾严重,我和文联的同志来这里采风,与灾区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最感人、最精彩的故事在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
记者方荣刚文/摄女作家们看望留守儿童
△中国水利美协副主席晋之华为农民创作《菊花图》
新闻推荐
4月28日,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由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高玉伦、王大民、李海伟暴动越狱、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故意毁坏财物一案,这一曾引起全国关注的案件细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