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李燕赵梅
2月28日,恰逢我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管理村整体搬迁十周年之际,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决定》,管理村榜上有名,成为我市第一个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的单位。
十年风雨,十年耕耘。从2005年1月22日搬迁时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成长为“全国文明村镇”,管理村走了整整十年。十年间,该村集体收入由5.6万元发展到3800万元,增长近700倍;村固定资产由不足10万元到5亿元,增长5000多倍;村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3000元到27800元,增长9倍多;村民生活福利由零到1100余万元……十年来,管理村全体村民在党支部书记刘元征带领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闯出一片新天地,他们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造起美丽的新家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自我革新,共同进步,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新市民。民主管理的“管理模式”更是被中央广播电台和省电视台推树为标杆,仅2014年,管理村接待上级观摩考察多达50次,其中,有新疆、云南、福建等省、市、自治区及地方观摩团前来考察学习。
强集体 富村民 夯实根基
面对新城区的建设和村庄的拆迁改造,如何让失去土地的管理村富起来,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是以刘元征为首的村两委班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他们明确提出:失去土地不能失去信心,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发挥整体优势,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他们抓住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时机,先后成立了绿化工程公司、机械工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吸纳村民就业,承担工程累计为村集体创收3000多万元。随后,该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新城区综合市场对外出租经营,年增加集体收入100多万元;投资22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对外租赁,年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成立了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青岛同创投资公司参与资本运作,一年为集体增收400万元。目前该村年集体收入3800万元,村庄固定资产超过了5亿元,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村民是村庄发展的直接受益人。搬迁安置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而且由村集体进行了统一装修,安装防盗门、空调、暖气、厨房用具、太阳能等设施,对公共环境设施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创造了良好生活居住环境,村民年均纯收入27800元。随着集体经济的繁荣,他们逐年提升村民福利水平,至目前,村集体每年向村民发放补贴1100万元,村民享受了每月800元的生活补贴,60岁至69岁老人1000元,70岁以上老人1050元,每年每人还有取暖费、过节费1700元,定期免费发放蔬菜、大米、猪肉等生活必需品,村民人均年福利不低于12000元,老年人不低于15000元。
倡民主 顺民意 管出和谐
对深得经营之道的建筑公司总经理出身的刘元征来说,带领村庄富起来可能是他的优势所在,但是如何让一个富起来的村庄,和谐稳定团结一心,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在管理村大门上有一副饱含深意的对联,上联是:“管内管外管你管我管而有序”,下联是:“理政理财理家理事理当井然”。横批为“民意至上”。一幅对联,藏头内嵌,平白洗练,读来妙趣横生。一个“管”字道出了十年来管理村建章立制细至微末的法治;一个“理”字,彰显着管理村十年来自始至终敬仰贯彻的民主。
“村干部不能搞特殊”“一碗水得端平”。为此,该村首先加强村干部管理,村“两委”成员采用公职化管理方式,实行坐班制,出台了《村干部及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包含了礼品、纪念品登记上缴公约、严格规定任何村干部个人不得承接与本村有关的工程业务等11项制度。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制度,村里的重大事项均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表决,并保证投票表决的公正、公平。他们还成立了督查小组,由村民代表和党员对村“两委”及各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等多项内容进行“挑刺”,每周一次通报督查情况。
村里有钱了,该怎么花?该村顺应村民意愿,建起了敬老食堂,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同时,村集资建起了老年公寓,对孤寡老人进行免费供养,村庄出资为全体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建起了幼儿园,为本村儿童提供良好教育,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教,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塑村风 优民俗 共建文明
整体搬迁后,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多数村民依然保持着传统农民的陈旧思想观念和土气俗气的行为习惯。为此该村通过教育引导、评比先进、环境熏陶、文化活动等途径提高群众精神文明程度,提高村民素质。他们把全村划分成四个大组选出教员,有针对性的开展道德文化、文明礼仪、生活常识等学习教育;每年评选优秀村民、德孝之星等先进个人,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营造了浓厚的追求文明进步的氛围。村庄设置了大量包含道德文化、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公益广告牌,即美化了环境,又时刻影响着村民文明的生活习惯。他们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健身广场、塑胶门球场、文体活动中心、电教室、图书室等文化娱乐设施,成立了鼓乐、秧歌舞蹈、太极拳、门球等多支文体活动队伍,定期举行书法笔会、纳凉晚会、全民运动会等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了村民良好精神风貌、拉近了邻里感情,营造了德孝之风先行,互助之风、和美之风、乐活之风共进的美好氛围。
一个村庄一个家,村民都是家里人。为了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实现村庄的和谐发展,该村成立了婚嫁和丧葬委员会,一改村民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办事理念,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还成立了全市首个村级互助基金会,专项用于村民住院医疗补助、孤残人员救助、村民见义勇为等奖励。基金会成立十年来,现有余额150万元,300多人受益。现在,村民在每年的基金募集活动中,都积极主动参与,多的上万元,几千元几百元的也有很多,爱集体讲公德、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意识日益增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的氛围日益浓厚。61岁的村民宋环菊曾在楼下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1700多元现金和30万元的购物卡等,她毫不犹豫地将钱包交到了村委办公室,交还了失主。“在我们村拾金不昧、互帮互助等好人好事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大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刘元征告诉记者。
2015年2月10日,管理村举行了搬迁十周年庆典活动,回顾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刘元征将今天的发展成果归功于全体管理村人,他说:“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就是为了向我们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致敬!向每一位勤劳勇敢、踏实苦干的管理人民致敬!十年前,我们管理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配合新城区建设规划,离开自己的家园,搬迁到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十年后,勤劳质朴的管理人,向市委、市政府,向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年耕耘,十年辉煌。今天的欢聚也是为了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了给大家加油鼓劲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和三里河街道的领导下,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将会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管理村!”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