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
今年年初,南郊镇永和村村民王刚跟随民政部门赶赴寿光迎回了自己爷爷王怀仁的骨灰,并把墓迁回了周村。“我父亲都没有见过爷爷,我更没有见过,但是爷爷一直是我心中的抗日英雄。”谈及自己的爷爷,王刚还是从自己的长辈那里得知的,“是参加抗日战争的烈士,在寿光阳河去世的。”
“我公公王怀仁是在1939年快过秋的时候离开家乡参军的,当时婆婆已经怀孕3个月了。”据王怀仁的儿媳妇胡秀美介绍,公公王怀仁1939年北上参军,隶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三中队直属一团,“受到了同村的影响,跟自己的结拜兄弟毅然参军,一个向北,一个向南去参军了。”谈及王怀仁参军的初衷,还是与自己的结拜兄弟一起去参军打日本鬼子。“在1941年5月的寿光,被日军包围在芦苇荡中,拒不投降后,被日军惨然杀害。”
“当时被包围了,好几百人,日本鬼子就喊不投降就开炮了,没有人投降,日本鬼子就扔毒气弹,使用榴弹炮,全都死在了那里,那些去世的人都就地掩埋了。”胡秀美对记者说,自己的婆婆曾经告诉自己,王怀仁遇难之后,婆婆收到了部队上来的信息,婆婆跟随部队来到现场认尸,看到现场一片狼藉,很多人已经分不清谁是谁,有的只留下了随身物品,也由于当时日军仍在进行扫荡,最终没有了结果。“那时的局势还很紧张,日本鬼子还在追着,匆匆来到现场看,尸体有的找不到了,有的只剩下个水壶当依据,部队上的人就砸了木头写上名字一起埋了。”谈到这段历史,胡秀美不无感慨地说,自己家的老头子到死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公公参军的时候,曾经回来过,之后呆了一会就走了,就没有好好看过自己的儿子。”胡秀美说,战争带给我们的是灾难,是生离死别,是苦难。
“还乡团”,无疑是特定历史时期对汉奸的一种称呼,他们的到来,预示着一场灾难。“当时公公牺牲之后,婆婆跟村里的同是参军家属的人去参加黄河备战,当时我丈夫才刚刚1岁。当时不走不行啊,要是让还乡团的人知道家里有人参加八路军给逮住了,就脱光衣服掉在树上打,很多人就死在这里了。”胡秀美说,当时村里的一个村民因为没有及时走,被日本鬼子逮住,用铁丝穿透乳房,用铁链拖到山上,活生生把人折磨死了。“婆婆去了之后,为部队服务,做后勤什么的,最起码保住了命。”“俺们村里当时参军的很多,据老人们说,七八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因此,对还乡团迫害的记忆还是比较清晰的。”村民姚丽华对记者说道,现在村里真正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已经很少了,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那种战争的痛苦深深流传于村民之间。
“去迁墓的时候,那里还有6位烈士的墓在那里,埋在了异乡。爷爷的墓已经迁到了烈士陵园,还是很欣慰的。爷爷虽然没有立过什么大功,但是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王刚说道,自己去到了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到了那片爷爷战斗过的芦苇荡,曾经大片的芦苇荡现在大部分也被填了起来,盖上了新式的建设,“但依稀还能看到当时战场的影子,虽然爷爷的影子很模糊,但是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刻的。”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参加过、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也越来越少,但他们的经历,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新闻推荐
《今日周村》阅报箱公共场所和办事服务大厅设置名单(20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