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现居北京)《维特根斯坦之家》亚历山大·沃/著 漓江出版社
可以跟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配合起来读,在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中,他的家族是他模糊的背景;而在此书中,维特根斯坦只是作为整个家族的一员来出现。一家人都抑郁、敏感,极富天才。作者吃透材料后,写起来很灵动。
《少帅》
张爱玲/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残稿还是这么好看。张爱玲写起两人情感的细节,包括性的,都分外动人。
《密林中》
周嘉宁/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我喜欢书中那种尖锐细微的东西,很真诚的一股劲儿,剥开写作圈子的壳子。周嘉宁对写作圈冷然的观察和描述,读来频频有被打脸的感觉。那些创作的男人们,在女人面前都显得虚张声势和自大自恋。
《鸽羽》
厄普代克/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晚上读密集厚实的小说真是催眠利器,那种阅读的愉悦感与舒适的倦怠感绞缠在一起,读着读着睡着了,过一会儿,又怀念那种感觉,就爬起来再看。一而再,再而三,终于抵抗不住了,终于昏死一般地睡过去,那真是一觉睡到天亮的好觉啊。
《迷宫中的恋人》
陈雪/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拖延了两个月看完,很好看,不敢快看。私小说,那种灵魂烧透了的写法。把爱情中的幽微曲折都给剖开,各种难堪束缚伤害都给摊开。小说很有可能包含着作者的真实经历。
《说部之乱》
朱岳/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他的小说不带有“现实”的目的性,社会、历史、感情都极为弱化乃至于没有,最大的阅读快感来之于纯粹的“幻想”。幻想并不是乱想,它提纯了,变成纯粹的审美文本。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
罗伯特·休斯/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非常好看。这样一本七百多页的厚书,细节丰沛,文笔生动,作者对于题材的驾驭能力了得。看时一直打开谷歌卫星地图,根据书中描述查找对比,能得到一种历史的在场感。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
保罗·安德鲁/著 中信出版社
建筑师的随笔录,读起来却不隔阂。虽然叫“回忆录”,并不按照线性时间来铺展自己的过往经历,碎片化的写法呈现出沉思者的诗性气质。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
莫斯·哈特/著 华夏出版社
全书除故事讲得好之外,作者多年浸淫于戏剧之中的这些见解和体会,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本书非常愉快,虽然作者写到了很多不幸的遭遇,但并不自哀自怜,反倒幽默得不得了。
《纽约兄弟》
多克托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它让我想起来读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感觉,外界的喧嚣和时代的痕迹一点点消弭,人物一点点退回到自我的意识中去。这样的写法,必然是舒缓的节奏感。
《你一生的故事》
特德·姜/著 译林出版社
由科学领域的某个理论、猜想,作为生成小说的引子。小说的矛盾点常常是:理论可以达到的程度与人类自身的局限所形成的张力。
《午夜之子》
萨曼·鲁西迪/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读得好过瘾。个人魔性生涯与印、巴、孟加拉三国混乱嘈杂的历史交缠在一起,真实历史与小说虚构互相印证。
新闻推荐
骚扰女乘客挨打后男子抢方向盘致祸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立案侦查 伤者增至34人
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立案侦查 伤者增至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