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玳瑁是作为一种异域贡品来到中国,当然使用它的人并不知晓其确切来历,只晓得这种质地晶莹剔透、花纹清晰美丽的物品来自蓬莱仙海。所以在东方人眼中,玳瑁不是深海爬行动物背上坚硬的龟壳,而是吉祥长寿、辟邪纳福的象征。或许因为沾染了蓬莱三山的仙界荣光,玳瑁制品深得历代皇室贵族、富豪人家的喜爱。
玳瑁壳浑然天成的纹理,不需加工即能凸显本身的美。
玳瑁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底深层的爬行类动物,因其寿命可长达千年,且背上又有十三块状如盾形和瓦状排列的鳞片,所以玳瑁又被称为‘十三鳞’或‘长寿龟’。玳瑁鳞片材料珍稀,花纹色泽美丽,所以一直被用来作为宝石材质的艺术品、珠宝和个人用品等。
公元1975年起,由于国际间立法通过海龟保护条例,随之塑料仿制品陆续出现,导致玳瑁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大幅减少。这些仿制品有的能以假乱真,真正的玳瑁产品相对较少。
天然玳瑁与塑料仿制品在某些宝石学的特性上会有些重迭,像是比重和折射率的部分。若是以显微镜、折射率、比重、紫外荧光的观察,要分辨玳瑁和其仿制品较难完全掌控。而就天然与塑料材质的荧光反应来说,仅可提供初步的参考,有经验的内含物观察与光谱分析就显得更为重要。
玳瑁鳞片,色泽柔和明亮,用它做成的工艺饰品光彩夺目,宝气华盛,品位高贵典雅,这在历史上不乏有非常精确的记载。我国取材于东汉故事的古代“长诗之圣”《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可见当时玳瑁已经作为女性饰品被广泛使用;唐代女皇武则天就曾使用过玳瑁手镯和耳环等,由于材质易受虫蛀,保存不易,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比较久远的玳瑁制品,但从唐代诸多有关玳瑁的描述中,可以想象武则天玳瑁手镯及耳环的华美。宋代人对玳瑁更是喜爱有加,曾仿照玳瑁壳的花纹和色泽,创烧出漂亮逼真的玳瑁斑黑釉瓷,这类瓷器中最为精绝的是南宋吉州窑天目釉。进入明清以后,海外贸易及远洋渔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玳瑁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并且品类比较广泛,上至宫中后妃所戴首饰,下至文人雅士的书房文玩,诸如小插屏、花瓶、香薰、笔筒、笔杆、印盒、眼镜盒、眼镜架,乃至歌伎舞女所用的手镯、扇子、脂粉盒等,均有用玳瑁制作者,很多传世的精品玳瑁即为这个时期制作。清朝慈禧太后生前用过的玳瑁梳子、扇把、发卡,以及宫中嫔妃所戴的玳瑁嵌宝石指甲套,今天在博物馆中仍能看到;明末清初号称“秦淮八艳”之一的歌伎董小宛遗留下来的玳瑁桃花扇,雕饰精美,为稀世孤品,更是为人们所称道。
为了确保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国际贸易不会危害到这些物种的生存,各国都签订了公约强烈管制濒危动植物的进出口。举凡进出口玳瑁产品、杀害、猎捕玳瑁均是不合法的行为。但即便立法明定捕杀玳瑁是非法的,却仍有许多人在铤而走险继续捕捞玳瑁。(来源:收藏网)
新闻推荐
17个标准化站队被摘牌,81个标准化站队被亮黄牌 【他山之石】站队标准化建设 不搞“终身制”
本报讯(记者刘旭)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2020年第一阶段基层标准化站队验收近日发出通报:6家站队因发生轻伤事故被“摘牌”;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