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王小丹柳昊杰摄影报道
“不见鬼子不拉弦”如何得来?地雷战精神在当代如何获得传承?……一年前的3月,“最美烟台”采访组首赴地雷战故乡“探雷”。短短一年间,这块红色土地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拉弦石、瞭望石等近20处原址供人参观,全国独创“地雷战”实景演出……雷乡“红色”涌动,在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勃勃生机。
春意正浓的4月,“最美烟台”采访组驱车赶往海阳朱吴镇地雷战景区,再一次对地雷战故乡进行寻访。
雷乡事:《地雷战》中传奇“镇妖石”
采访车驶入距离海阳城区10公里的烟凤一级路,眼前,一座仿古碉堡和几棵古槐的映衬下,一颗硕大的地雷映入眼帘。在这颗世界上最大的地雷上,1991年7月杨得志将军亲笔题写了“地雷战”三个大字。
停车步入景区,恍若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两侧,全部是按照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地雷战》时的情景复原的村居,“毛泽东思想放光芒”、“打倒日寇”的条幅告诉我们,身处的土地不仅仅是一个著名景区和旅游胜地,而是曾发生过惊天动地抗击日寇斗争的革命热土。行走其中,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点点重回到眼前。
1940年2月,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在1943年5月,瑞宇村的第一颗地雷炸响,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从那时起,海阳变成了一座抗日之城,地雷战大显神威。时隔22年后,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三位全国民兵英雄为原型,在海阳实地取景成功拍摄了轰动全国、蜚声世界的《地雷战》。脑海里正回想着历史,突然被一块巨石“拦”住了视线,巨石上,是三个红色大字:镇妖石。
“‘镇妖石\’可以说是这里最有名的一块石头了,这石头的故事也是地雷战里最传奇的。”给我们做向导的地雷战景区总经理初庆红说,眼前这片山沟就是拍摄《地雷战》时的取景地,在影片最后,走投
无路的日本军官惊恐万分地将眼前的巨石看成了一颗越来越大的“巨雷”,挥刀砍向“侵略者必死”的牌子最终送命,那就是“镇妖石”。初庆红告诉我们,这块300多吨重的大石头是电影厂从附近的山里吊运来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在传说中,“镇妖石”这三个红色的大字是抗日战争时期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到这里一定要来一睹这块巨石的风采。如今,“镇妖石”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雷乡石:“拉弦石”让敌人闻风丧胆
看过《地雷战》的人都知道,里面最有名的一句台词就是“不见鬼子不拉弦”。话虽然简单,却把中国老百姓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见鬼子不拉弦\’如何得来?”这曾是“最美烟台”采访组首度探访雷乡时留下的一个疑问,此次海阳之行,我们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著名的拉弦石,有几百吨重,别小看这块石头,当年,这块石头可是让敌人闻风丧胆,吃了不少苦头。”初庆红指着北山上的大石头告诉我们,那就是在地雷战时期大显神威的“拉弦石”,其在电影里“出镜”留下的经典镜头,至今还保留在景区的地雷战展览馆里。顺势望去,巨石在山头耸立,四周树枝石块堆砌,不仅难以被发现,且可以抵挡枪炮的攻击。从山下往上望,可以想象当年民兵英雄们机敏地躲在巨石背后,只要轻轻一拉弦,就将敌人炸得人仰马翻的情景。
海阳人民的智慧还不止于此。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末年海阳就有使用地雷作战的记载,当时,倭寇横行,驻扎在大嵩卫的官兵在沿海地带埋设地雷,让倭寇闻风丧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家园,海阳人民重新拿起地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实战中,海阳民兵重发明、讲战术,研制改进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设雷手段。当地一段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就是佐证:“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打还挨炸,一个人影看不见。”
站在拉弦石前,初庆红给我们讲起了故事。日伪军吃尽了地雷的苦头,开始挖空心思对付地雷战,比如行军时,会先派尖兵侦查,发现可疑处,便用石灰画上圈,后面人马就绕过去走。“敌变我变”,发现敌人的诡计后,民兵很快找到了对策。事先在路上画圈,在圈的周围埋雷,敌人看见圈后误以为是自己人所留,往两边躲,正好踏上地雷……
70年过去了,在地雷战景区里,诸如拉弦石、瞭望石、招虎瀑布、二曼瀑布等珍贵原址有近20处,这些让来此寻找红色踪迹的人们获得了惊喜。
雷乡景:实景演出再现“地雷战”
“乡亲们,鬼子来了,快把粮食藏起来,准备好‘招待\’他们……”
我们正走着,几声枪声响起。循声走去,“全国独创大型实景演出———《地雷战》”的红色长幅出现在眼前,原来,这里就是地雷战景区打造的全国独创的以抗日为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现场。
坐在观众席上,眼前仿佛一场流动的电影:依山而建的村居、大槐树,远处的城门,挎篮出家门的老太,卖西瓜的老夫妇,头扎白手巾正在做石雷的老伯,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场景异常逼真。不一会,几声枪炮后,场内的音乐骤变,骑着大马的日本兵和嘴脸滑稽的翻译官从城门摇摇晃晃地进村了……
地雷战景区是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和大型实景演出基地,为弘扬红色文化,景区投资2.7亿元恢复重建了抗战时期的炮楼、据点、村庄等建筑物,推出了全国独有的大型抗战实景演出。“我们的实景演出打造的是实弹爆炸,炸药、雷管、爆破技术都是请北京专家专业打造的,演出场地上有100多个炸点,效果非常震撼。”初庆红告诉我们,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除专门聘请的小部分专业武打演员外,70%以上的演员都是当地村民扮演的,不仅保证了演出的真实和原生态,还可以通过开发红色旅游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增加村民的收入。更让人叫绝的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吊着钢丝的民兵英雄“于化虎”突然腾空而起,跃入高空,与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令人拍手叫绝。“鬼子”鬼鬼祟祟地进了村民家门,忽然爆出几声巨响,地雷的爆炸声震撼了全场,升起的火光和水柱将近在咫尺的实景演出变成了真的“战场”。
“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打日本,保家乡,地雷是咱好伙伴。没有铁雷造石雷,没有炸药自己碾呀,满山石头开了花,炸得鬼子心胆寒……”不知不觉中,50分钟的演出结束了,100多名演员伴随着《地雷战》主题歌向台下观众敬礼致意,游人们纷纷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里,一天两场的《地雷战》实景演出,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到此观看。一年来,已有超过10万多人次游客来此感受红色地雷战的魅力,在那一声声炮火轰鸣中,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只有亲历,才能感受。
雷乡情:英雄造雷乡,雷乡出英雄
走进景区内的地雷战展览馆,100多幅历史图片和千余件文物真实生动地呈现眼前,这些珍贵的资料让海阳大地上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历历在目。展馆里,我们亲眼见到了从山上捡到的石雷,这些保持着石块原有形状的石雷,就是在地雷战时期发挥巨大作用的杀敌利器。
66岁的杨桂民和68岁的杨国礼都是土生土长的朱吴镇人,虽没有亲历那场战争,但他们在父辈的讲述里已经将那段历史刻进了自己的记忆。
“那时候可真是全民皆兵,咱们海阳家家户户都普及了做地雷、埋雷的知识,民兵配合战士,一起抗日。”杨国礼操着浓重的方言告诉我们,像这种石雷是用海阳遍地都有的青石做的,最重的石雷能有五六十斤,石雷越大越有杀伤力。战争时期做地雷是“需要时就加紧做”,做一个石雷时间不长,“用青石,钻上眼儿,放上炸药,不拉弦不响,日本人从这里走,弦一拉,就炸了。石头一炸,就能伤人。”
“做地雷、埋地雷,让干就干,心里有种信念,一定要把日本鬼子撵出咱家园。”杨国礼回忆说。地雷战爆发时,杨国礼的亲哥哥杨国晓是村里的民兵,因为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后来被评为爆炸英雄,成为杨家的骄傲。
八年抗战,海阳地雷大显神威。根据统计,海阳人民共配合主力或独立作战数千次,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9个抗日模范村和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并涌现出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和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和11名胶东爆炸大王。神勇的海阳民兵地雷战不仅活跃在海阳境内,还奉上级命令组成远征爆炸队,多次配合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培训爆炸手,他们的英雄足迹遍布胶东。“英雄造雷乡,雷乡出英雄。”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为海阳地雷战写下了如此盛赞。而在海阳,那些平凡百姓中诞生的抗日英雄也被一代又一代人称颂。
时代变迁,海阳这片红色土地在更快更好地发展。四方游人,也在面对珍贵遗迹、感受实景演出的恢弘气势时,感受着红色血脉的蓬勃生命力和传承。
■征集线索
在您的心中,还有什么能获得“最美烟台”这一称谓?您又对“最美烟台”有何想法和意见?不管您是权威的专家、学者,还是一名普通的百姓,都请联系我们,让我们一起将最美烟台呈现给所有人。热线:
96110,邮箱lingyp@ytdaily.com。
■精彩视频
本期相关精彩视频请登录水母网(www.shm.com.cn)“最美烟台”栏目观看。
海阳地雷战民俗一条街
瀑布
新闻推荐
菲律宾外交部3月25日宣称,由于中国拒绝回应菲律宾提交的仲裁,ITLOS 现任庭长柳井俊二上周已经任命波兰籍法官斯坦尼洛夫帕夫拉克代表中国出席法庭关于该争议...